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一、春节的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二、春节风俗习惯:
1、办年货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神像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3、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4、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6、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
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8、游神
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
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2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9、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10、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11、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12、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三、春节传说故事
年兽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四、春节相关诗歌:
《新年》
作者:谭剑飞
大年初一,
我在母亲的呼唤声中醒来。
每年一次。
是去拜新年的了。
马路上,扑面走来了一群人。
好热闹啊,我感叹。
“新年好。”
他们回家去了,
我们,迎着雨花泥泞地继续前行。
庙里,母亲重复着以往的
“平安顺利,幸福健康....”
我总能插入,
“神仙很神的,心里想什么都知道!”
庙边,一个蓬头苍华,
衣衫污垢的干瘪耄老声嘶力竭的在呻吟,
“婶母啊,阿婆啊,好心人啊,给点吃的吧....”
母亲仍在虔诚的祝福。
周围的人,都在祝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年 (谭剑飞的诗歌作品)
莫斯科的四美图是汉晋时期的四大美女
《四美图》,出土于西夏遗址zd黑水城,高57厘米,宽32.5厘米,画的是汉晋时期的四大美女,从左至右分别为班姬、赵飞燕、王昭君、绿珠。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美女;班姬为汉成帝后宫美女;赵飞燕为汉成帝宠妃;绿珠是西晋初年巨富石崇的艺妓。画面中四位美人造型体态丰盈版优美,人物背景为盛开的牡丹、嶙峋的太湖奇石、折曲的玉石栏杆。雕刻的线条细腻,姿态各异,服饰不同,都予以细致入微的刻画,令人惊叹。整幅画作布局巧妙,造型生动;雕刻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是中国古代雕刻版画的旷世珍宝。不过,我们看到的是复制品,原件权现藏于俄罗斯。
春节的常见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6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我们的祖先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 班姬赋诗 ”说的是班婕妤,西汉成帝的妃子,赵飞燕姐妹入宫后把成帝收拾得服服帖贴,班姬不愿也无力与之争宠,为避祸,主动申请退居二线,到长信宫去侍奉皇太后。王昌龄《长信秋词》之一写的就是此事: 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昭阳宫是汉成帝专门铃赵合德建造的豪华宫殿,王昌龄说那殿里飞来的乌鸦都比班姬这位失宠者的“玉颜”漂亮点儿。“且将团扇共徘徊”一句源自班姬在长信宫中作的一首《团扇诗》,想来“美女拳法”中的“班姬赋诗”说的也是这首诗: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团扇诗》又名《怨歌行》,全诗以扇自喻,看似轻描淡写的写物,实则幽幽咽咽的抒发怨情,从一刻不离手到丢到一旁看也不看一眼,这个转变恐怕谁也不会无动于衷。自班姬《团扇诗》一出,她简直就成了宫怨的代言人,让人不由不对这个素以贤良著称的女子叹息一声。 班姬家族中的名人不少,她是班彪的姑姑,《汉书》的作者班固,“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原创者”班超,以及博学多才的女文学家、史学家班昭三兄妹的亲姑奶奶。班家百年内连出了班姬、班昭两位女名人,很多人容易把她们搞混,我们这里特别提一下,班姬是西汉人,而班昭是东汉人,她十四岁时嫁给了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称为“曹大家”或是“曹大姑”。班昭曾协助班固一起编写《汉书》,还奉汉和帝之命入宫给皇后和后妃们当老师。 说到班昭,不能不提她那篇两千多字的《女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写给女同志的教材。全文共分七大段,分别是“卑弱篇”、“夫妇篇”、“敬慎篇”、“妇行篇”、“专心篇”、“曲从篇”和“叔妹篇”,班昭从七个方面耐心教导全国的女同志们,咱们生下来就比男人低一等,既然先天不足,那么后天一定要努力,来,大家跟我一起喊口号宣誓,我们要——晚睡早起,家务全包!老公大过天,定要侍侯好!男人说一不二,小心翼翼顺从!五讲四美三热爱,自身素质要提高!男子汉三妻四妾正常事,小女子从一而终美心灵!孝顺公婆不用说,小叔小姑也得多让着! 班昭从理论上定下了“男女生来不平等,受气媳妇大丈夫”的调子,历朝历代的男人们无不表示“严重的同意”,个个拍着巴掌叫好,看到了吧,不是我们男的“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要求高,你们这些女同志的杰出代表都这么说,对不对?啥也别说了,就俩字儿——照办吧! 实在不知道班昭脑袋里到底哪根弦不对,对姐妹们这么苦大仇深,她那位写诗诉苦的姑奶奶要是早看到这文章,就应该心甘情愿的一边当弃妇一边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不过任何事情有个两面性,在女同志们越来越张牙舞爪上窜下跳的今天,我觉得倒是有把《女誡》重新拿出来宣传宣传的必要,班昭那“男女生来不平等”的理论固然不对,可总想爬到男人头上待着的思维也有待高榷,女人要有个女人样,这点儿要求应该不算过份,“三从”不做要求,“四德”稍微研习那么一点儿可好?如下: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艳异也;妇言,不必辨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为妇言; 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织,不好嬉笑,挈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班昭的“四德”学说两千多年里一直是女同志的修身准则,另一位“才女”的眼更毒,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德行不好的女人的可怕——红颜祸水!这种说法在中国流传极广,而且非常有市场,清代史学家赵翼就有句诗说:“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 大多数人不知道,最早说“红颜祸水”这毒话的也不是男同志,而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妇人,她本是西汉年间担任过“披香博士”的老女官淖方成,人称淖夫人。淖夫人说这话时的打击面没那么宽,而是有专门的对象,就是传说能做掌上舞、和贵妃娘娘杨玉环并称为“环肥燕瘦”的大美人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 据说赵合德第一次入宫时,小袖衣短乡裙,淡扫蛾眉轻施薄粉,看上去是既清新又妩媚,直把个汉成帝看得是目瞪口呆。这时淖夫人说了句话:“此是祸水,必然灭火!”金木水火土是为“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火、水生木,五行相生;水胜火、火胜金、火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行相克。汉高祖刘邦自称是赤帝之子,子孙后代自然是火光冲天,赵合德这祸水一来,把成帝这把火给灭了。 我们上面说过,赵飞燕和赵合德都是汉成帝的妃子,轻盈、美貌的赵飞燕先入宫,立刻就成为汉成帝的新宠,可谓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有一次当着吃醋的众妃子的面,汉成帝毫不掩饰对赵飞燕的喜爱之情,他作出的评价是“丰腴有余,柔若无骨,动作谨畏,若远若近,直是礼仪人,汝辈岂得比肩?” 不过赵飞燕可不是什么好鸟,她在没入宫前就和邻人私通,入宫后为了能尽快生个儿子巩固自己的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4地位,赵飞燕又暗地里和那些个儿女众多孔武有力的大臣交合,可惜一直没啥成果。万般无奈之下,赵飞燕才想出了让美丽的妹妹也进宫的法子,姐妹俩共事一夫,相互也好有个照应,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 赵合德和她姐姐一般货色,而且更能迷惑人,据民间传奇故事说,汉成帝这个好色的君主却没有好色的本钱,直到熟谙男女之道的赵合德进宫,他才真正尝到了做男人的乐趣,把这种生活称为“温柔乡”,他曾经心满意足的对人说这种日子给个神仙都不换:“我当终老此乡,不能效武帝求白云乡!” 因为“应酬”太多,汉成帝有点儿肾虚,平时和赵合德同床前总要先服上一丸春药,有一天晚上他喝多了酒,把春药当巧克力豆吃了,连进七丸,夜里如狼似虎欲仙欲死好几回“居九成帐,笑吃吃不绝”。第二天早上乐极生悲,折腾了一宵的成帝起床更衣时忽然流精不止,不到半天就精尽人亡真仙真死了。成帝的身体一向挺棒,无病无灾的怎么突然死亡?一打听敢情金枪不倒丸吃多了,眼见皇宫出了医疗事故,皇太后下令彻查严办,找出当晚的罪魁祸首,没了皇帝当靠山的赵美人只好自杀谢罪。 赵飞燕比她妹妹多活了六年,在新主汉哀帝登基后,感念能坐上这位子赵飞燕出力不少,于是尊她为皇太后。王莽当政后,他的姑母,也就是汉成帝的妈,太皇太后王氏一直记恨着赵飞燕,在她的支持下彻查了赵氏姐妹不法之事,宣布将赵飞燕废为庶人,心灰意冷的赵飞燕也跟她妹妹一样自杀了,彻底的灰飞烟灭。 赵飞燕人虽然死了,不过“美名”远扬,李白在中央政府工作时,有一次应唐玄宗的要求为贵妃娘娘杨玉环创作了几首《清平调词》,其中有一首就是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说的本来全是好话,夸杨贵妃像一枝含露凝香红艳艳的牡丹花,美比赵飞燕,玄宗皇帝能得到她,实在是比巫山云雨的楚怀王还要幸福。可这诗词往往怎么说都是理,架不住人乱解释,给李白脱过靴的高力士抽个空儿把笑成一朵花的杨贵妃叫一边说,娘娘,别乐了,赵飞燕是啥人你忘了?她咋死的不记得了?姓李的这小子这是话里有话,讽刺你呢!杨贵妃生气了,时不时的在皇帝老公面前说说小李的坏话,于是李白在中央政府工作了三年之后,被解除劳动合同,“赐金放还”。 出处: W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254bc010008ku.html (把W换成h就可以了。) 抱歉你说的飞燕起舞我没有找到…… 其中班姬赋诗还是女拳的名称。 【美女拳法】古墓派祖师林朝英所创。拳法每一招都是模拟一位古代美女,将千百年来美女变幻莫测的神韵仪态化入其中,招数名称极有诗意,像红玉击鼓、红拂夜奔、绿珠坠楼、文姬归汉、红线盗盒、木兰弯弓、 班姬赋诗 、嫦娥窃药、蛮腰纤纤、丽华梳妆、萍姬针神、西子捧心、洛神微步、曹令割鼻……每一招都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施展出来或步步生莲,或依依如柳,于婀娜妩媚中击敌制胜。杨过曾以此拳法智胜金轮法王的二弟子力大无比的达尔巴。(见金庸《神雕侠侣》) 招式: 貂蝉拜月——手伸到敌方身后,以掌边斩落攻敌.。 西施捧心——用拳攻敌心口 昭君出塞——以弹琵琶的姿势,用手指弹敌。 麻姑献寿——双手合拳抬击敌方下巴 天孙织绵——右手挥左,左手送右,以掷梭织布之样攻敌。 贵妃醉酒——举手作斟酒之样,用手尖攻敌头部。 则天垂廉——双掌以垂廉式削落攻敌 红玉击鼓——双臂以交互方式快击 红拂夜奔——以直入式敲击攻敌 绿珠坠楼——扑地劈削,攻敌下盘。 文姬归汉——以双掌连绵不断的拍出 萍姬针神——伸手指,以缝衣之样戳出 蛮腰纤纤——腰肢轻摆以避敌攻击 曹令割鼻——以手掌在自己脸前削过,格敌击面门的拳掌。 古墓幽居——右手支颐,左手轻轻挥出,口中长叹一声,脸现寂寥之意,为杨过自创的一招。 文君当炉 弄玉吹萧 洛神凌波 钩弋握拳 红线盗盒 木兰弯弓 班姬赋诗 嫦娥窃药 丽华梳妆 东施效颦 另:找到了飞燕起舞的故事我再来补充,希望可以帮到 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