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故事分享 > 李世民的轶事典故

李世民的轶事典故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1,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
  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
  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
  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
  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
  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
  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
  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
  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
  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
  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
  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
  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
  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
  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
  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
  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
  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2。唐太宗反腐故事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曾讲过,贪官们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都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败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这岂是懂得爱财?上算吗?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为官员们着想,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会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贪赃枉法的事情。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反对“受人财贿”,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他告诉身边的大臣,官员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靠合法收入———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如果贪得无厌,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禄秩削夺”的下场。从官员的私利来说,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他要官员们学会算这笔账。
  为了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唐太宗又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爱吃鱼,成为一种嗜好,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这样,他就能长久吃到鱼。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无论君主,还是官员,都不能贪。如果君主贪婪,必定导致亡国;如果官员贪婪,必定遭致身败。《诗经》写道:“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见《诗经•大雅•桑柔》,意为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此话诚然不错。唐太宗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国君)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
  接着,唐太宗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载于《水经注•沔水》,说的是战国时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到蜀国的路怎么走。于是想出一条计策,命人刻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挂着黄金。蜀国的人见了,以为牛拉屎能拉出黄金。蜀国国王贪图黄金,乃派出五位大力士,将石牛拉到蜀国。这一来,就开辟了一条由秦国到蜀国的通道,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秦国的军7a64e4b893e5b19e362队随后而至,攻打蜀国,蜀国很快被灭亡了。
  第二个故事载于班固《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传》。说的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征用民间牛车3万辆,用来租赁生利。每辆车租金原先为1000钱,田延年用欺诈手法增加至2000钱,共得6000万,并将其中的一半即3000万私自吞没。他在做这件事情时,其冤家对头眼睛正盯着他,秘密地搜集其违法乱纪的材料。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冤家对头的掌握之中。于是田延年贪污3000万钱的事很快被揭发出来。大将军霍光说:“先把他关到牢里,然后交由大臣们公议处置他的办法。”田延年自知罪孽深重,又害怕受到惩处,说道:“我何面目入牢狱!”遂自刎而死。
  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唐太宗感慨颇深,叹道: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啊!现今我要以蜀王为借镜,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前车之鉴,不学他们的样子。以上两则故事,并非虚构,而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真人真事。唐太宗用历史上的这两件事,有力地印证了主贪丧国、臣贪亡身的道理。大臣们听了,定当惊出一身冷汗,定当深长思之,信服唐太宗所说的道理。
  教育与法制相结合唐太宗在给大臣们上“反腐课”的时候,既以教育者自居,又将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他说,不仅官员们不能有贪欲,作为一国之君,他自己也不能有贪欲;不但官员们要吸取田延年因贪而败亡的教训,他自己也要吸取蜀王因贪而亡国的教训。他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告诫大臣们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位皇帝能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是罕见的。
  贞观二年唐太宗那堂“反腐课”,是讲历史教训。贞观四年,他给王公大臣上了一课,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反贪。唐太宗说,人要知道畏惧,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我终日孜孜以求,不但怜惜百姓,为他们忧虑,而且也希望你们长保富贵。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所以始终兢兢业业,就是因为畏惧天地(害怕做错了事遭到天地神灵的惩罚)。你们如能像我畏惧天地那样,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则不但百姓安宁,而且自身常得欢乐。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钱财过多未必是好事(唐太宗在贞观初年说到,珍宝乃“身外之物”),此言可为深诫。如果徇私贪浊,不但败坏法纪,而且损害百姓。纵然事情没有败露,内心岂不经常忐忑不安?人老是处于恐惧状态,惶惶不可终日,时间长了,是会得病的。因贪赃而恐惧,因恐惧而致死,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大丈夫岂能因一时贪图财物,而害及身家性命,并且使子孙后代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你们应当好好思量我这些话。
  唐太宗给贪官们把脉把得很准,他知道贪官们心里在想什么。古今贪官的心理是相通的。我们不是听说,当代一些已经败露的贪官,他们在被“双轨”和逮捕之前,犹如惊弓之鸟,耳闻警车之声,即心惊肉跳,见到检察院的人,吓得面无人色吗?贪官们只要伸出了贪婪之手,他们就再也不会坦然地面对世人,再也不会有一日之安宁,就要惴惴不安地度日。古今贪官都是如此。唐太宗以上一番话,是会引起在场的王公大臣们的震撼的———无论他们是廉是贪。对官员,反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反贪教育断断不行,仅有反贪教育也断断不行。
  3。唐太宗爱民故事
  唐太宗对有功之臣李世绩更是关怀备至。李世绩回朝任兵部上书时,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太宗亲自探望,敦促太医认真治疗,甚至过问李世绩所服药物。太医向李世民禀报说:“此病乃多年风寒淤积所致,我有一验方,其它药物都有,只缺‘须灰’一味”。太宗迫不及待的问:“须灰是何药,能找到吗?”太医解释说:“须灰就是胡须所烧成之灰”。太宗一听,马上说道:“这药我有”。立即命人取来剪刀,亲自将自己胡须剪下,烧成灰后,又亲自将须灰调入药中,让世绩服下。李世绩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很快便痊愈了。世绩被太宗剪须一事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唐太宗亲手将李世绩扶起,温和的说:“朕赖卿以安社稷,卿安则社稷安矣,朕煎须以治卿病,乃是为社稷计,不为卿一人之私也,何谢之有?”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诚然是也。

  还有一次,唐太宗邀请李世绩入宫赴宴,世绩开怀畅饮,喝得大醉,在酒席上酣睡不醒。太宗担心他受凉,脱下自己的长袍,轻轻盖在李世绩身上。在场之人,无不为太宗爱护功臣的仁慈之心而感动万分。

  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歌曲名称:《贞观长歌》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8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

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李世民的个性,时而像凛冽的冰霜,让人透骨生寒;有时又像习习春风,让人感到亲切温暖。他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自己的两个兄弟,并逼父亲退位,这种行为,像洪水猛兽一样,让天下人心寒。但他平日与人相处,却又十分宽厚温和。他早年在军中,曾迫降尉迟敬德等人,一些降将背叛后,众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变,就把他囚禁在军中,并建议李世民杀掉他,以杜后患。李世民没有采纳众将的意见,下令立即释放尉迟敬德。又命人把尉迟敬德领到卧室内,赐给金银珠宝,对他说:大丈夫最关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键是相互信任和讲义气。对别人的怀疑不要介意,我终究不会听信谗言而残害忠良,请你放心。如果你一定要离我远去,就把我赐给你的这些珠宝当作你的资费,以表达我对你的深厚情谊。尉迟敬德非常感动,当即下跪,表示愿意跟随李世民永不变心。最后成了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猛将。

有一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唐朝军队损兵折将。唐高祖李渊大为震惊,亲笔书写命令给前线的次子李世民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可弃河东,谨守关西。”李世民上奏道:“太原是称霸王业的基础,是国家的根本。河东富足,对国家来说,丢掉河东就失去京城物资的供应地,我愿意带领三万人马前去征战。经过殊死博斗,终于打败刘武周,保住唐军的后方基地。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君臣治理国家,大多比不上古代,为什么?”王珪:“古代帝王治理国家,都崇尚无为而治,想百姓之所想。近代帝王只是损害百姓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任用的大臣,又不是通晓经学的人。汉朝的宰相,没有不精通一门经学的,朝廷如遇有疑难之事,都能引经据典并结合实际来解决。因此人们都懂得礼仪道德,国家达到太平盛世。近代重视武艺而轻视道德学问,再加上单纯依靠法律,儒家尊崇的行为准则受到损害,敦厚朴实的社会风气也遭到了破坏。”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此后,对那些学问好、懂得政务、德才优良的官员,不断地提拨使用。

唐太宗因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便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太宗鉴于候选的官员中有很多人假冒资历和门第,便下令让他们自首;若不自首,一旦发现,就判处死刑。不久,有一个假冒资历门第者被发现,太宗要处死他。戴胄禀奏:“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生气道:“你想以守法为由而使朕失去信用吗?”戴胄曰:“这道命令,是出于陛下一时的意气,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天下的规则。陛下愤恨官员中的作弊者,想杀死他们,可以理解。但是,法律不允许这样做,应该根据法律条文来处理,这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太宗沉默良久,道:“你能认真按照法律办事,朕还担心什么呢?”戴胄先后多次冒犯太宗,依法办案,在朝堂上规谏时,滔滔不绝,义正辞严,太宗都听从于他,国内极少出现冤案。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业的国君,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生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道:“这是一个原因。另外,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德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君主幼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任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把炀帝杀掉了。难道这不是臣下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便是国之幸,民之福也。”太宗又问:“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恩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何故?”岑文本答:“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言之有理啊!”

相关阅读

  • 李世民的轶事典故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
  • 有关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一李世民的个性,时而像凛冽的冰霜,让人透骨生寒;有时又像习习春风,让人感到亲切温暖。他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自己的两个兄弟,并逼父亲退位,这种行为,像洪水猛兽一样,
  • 关于李世民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武松的人物传记,含人物简介,主要事迹,性格特点,赏析和看法 水浒传武松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故事 分析武松人物性格(80字) 武松的性格及故事情节概括 急求一篇英语作文,是帮美国朋友戒烟的 要求是:.1表示惊讶... 求两篇有关戒烟的英语作文,加急,谢谢 劝朋友戒烟英语作文50词左右 劝朋友戒烟 英语作文 关于李世民的一些重要故事 李世民的一个故事 有关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关于李世民的故事 英语四级作文万能模板 强烈推荐!! 英语四级作文模板 英语四级作文万能模版 写一篇含有教育意义的动物童话故事350以上! 小学生写的童话故事 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400字左右 教育意义 童话故事 关于培养道德素质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关于社会道德伦理的作文素材 有关道德与利益的作文素材 以道德为原则的教育的作文素材 材料作文,求立意,求素材 高三材料作文,求立意!! 只要立意!! 十万火急!快来个明白... 写材料作文,求大概立意从哪些角度入手,材料如下 材料作文求立意!我的立意为辩证看问题是否可以? 关于一个恐怖故事 两个人躺在床上背靠背代表什么? 老公和他女儿太随便了,我和我老公都是二婚,还没结婚时去他家有... 我今天在公交车和一个女孩背靠背,她的背很舒服,现在相要女朋友... 里面好像老出现背靠背真温暖这句话的. 倒叙的作文400字5分钟回答!!!!! 小学生怎样巧妙运用倒叙手法来写作作文 400字 倒叙作文400字 倒叙的作文400字 金范秀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韩语歌词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歌词!!! 韩文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歌词谐音 金范秀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歌词的中文翻译? 我的心爱之物 450字 我的心爱之物——水杯,500字作文怎么写?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500字 我的心爱之物500字作文 成长的烦恼 作文 记叙文 成长的烦恼作文600字以上 初中作文 我这个影迷叙事 成长类作文600字以上 初中 记叙文!!! 给《故事会》投笑话,要怎么写格式? 故事会笑话投稿稿费最低多少? 故事会中的笑话投稿一般要求是什么啊? 给《故事会》投稿格式,及注意的地方有那些? 写事的倒叙作文 倒叙作文怎么写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