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古人以“坐怀不乱”一词,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所谓的“坐怀不乱”者,指的便是春秋时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事实上,“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
柳下惠曾被孟子尊称为“和圣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6”,因其道德学问深厚,名满天下'在当时受到很多名门贵族的推崇。有一段时间,柳下惠任鲁国大夫,后来遭人排挤,遂隐遁成为“逸民”。有许多贵族招揽他,但都被他拒绝。《孔子》曾记载过他不再出仕的理由:“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言下之意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不改原则,到了哪里都会遭到黜免。倘若真的可以委曲求全,何必舍近求远,在鲁国就能够得到荣华富贵。
柳下惠如此德行,自然深受诸子推崇,也正因为其品德谦厚,对礼学深有研究,于是在《诗经·小雅·巷伯》的西汉毛亨传本里,记载了这样一段与柳下惠有关的故事:鲁国有男子名为颜叔子,独居一室,邻居独居一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遂来到颜叔子这里请求庇护。颜叔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问何故?颜叔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60岁不能同居一室。如今我年纪轻轻,你亦如此,我怎可放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不开门’来效仿柳下惠的‘开门’。”
看罢该则典故,人们应当发现,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从西汉学者毛亨传《诗经》的本子中提及的,且“坐怀不乱’’典故出于颜叔子之口,而真正的春秋时期并没有关于柳下惠“坐怀不甜’的实际记载。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年)在《纯正蒙求》卷上才记录道:“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从春秋到元代,时隔1000多年的时光,纵观整个春秋史,根本没有柳下惠“坐怀不甜’之说,乃至西汉始有提及,元代方才形成真正的故事。原来人们对柳下惠在男女关系上正派的想法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那么,究竟是谁杜撰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呢?有人认为,元人应当是受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为了彰显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世人洁身自好,所以借古人做话题。而柳下惠因为是古代著名的道德学者,素有“以礼治邦”、“执法以平”、“治国以德”的美名,再加上西汉毛亨传《诗经》本中提到了柳下惠的有关内容,自然就被元人拿来大大地夸张一番。不过,西汉的毛亨作为著名的训诂学者,为何也会讲柳下惠“坐怀不乱”呢?
或许,是柳夫子高贵品行给了世人过多美好的想象,才造成了后世诸多的误解,不过这个误解尚算理想,也算是评价男子品性的标准之_。
参考资料:君玉离编著《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1.第265页。
“坐怀不乱柳下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zhidao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专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扩展资料: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平阴孝直镇一带。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属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参考资料:柳下惠(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百度百科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某个寒冬,鲁国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可归的美女。柳下惠恐她冻死,但当年他可叫不到红十字救护车,也没有110报警电话可打,于是赶紧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柳下惠坐怀不乱 怀中女子乱不乱? 柳下惠 更有一个明朝人叫曹鼎的,年轻有为,就任山东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干部。一次执行任务时,押解一名绝色女贼,也是来不及回城,天晚了,俩人夜宿破庙。当晚绝色女贼使出浑身解数,频频以色相引诱,那曹鼎快要支持不住了,便在一纸片上写了“曹鼎不可”四字贴在墙上警示自己。过了一会,那曹鼎又揭了下来烧毁。那女贼再挑逗,曹鼎坚持不住时,再写,再烧,你来我往数十回较量,终于天亮了,曹鼎战胜了自己。 不管是“坐怀不乱”还是“曹鼎不可”,人们也许认为是不真实的故事。他们虽然没有做出越轨的行为,可难道心里就没有一点越轨的想法吗?从性科学的角度分析,他们不可能心如枯井,这是任何圣徒都难以做到的事。他们之所以没有越轨之举,是因为他们认为君子就该守身如玉,洁身自好,而不是想入非非。 在《百家讲坛》里讲过,中世纪西方宗教史更是令我们大开眼界。一位红衣主教曾在“唯灵论”的漂亮幌子下发表奇谈。他说,一个信奉天主的牧师只要心不怀邪念,就尽可以抚摸修女的乳房了,绝对不算犯罪。 可是,“唯灵论”的纯度大有问题,自教皇以下,私生子层出不穷,这些违规出轨的纪录无疑是他们“打肿脸充胖子”。其实,聪明的人稍稍动一动脑筋,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主教无端让足以乱性的年轻修女坐在怀中,双手双眼没一样闲着,天下哪有这邪了门的修行?他们吹嘘的什么“真金不怕火炼”,“战胜魔鬼即能接近上帝”,哄哄傻瓜还差不多。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就写道:美貌比金银更容易引起歹心。想想孔子告诫弟子的16字真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面对美女,我们还能“坐怀不乱”“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30曹鼎不可”?恐怕早已经是坐怀就乱了。 说到美女,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美的本身,而是在于美引起的效应。十八世纪德国启蒙文学理论家莱辛在美学论著《拉奥孔》中说:“诗人啊,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描绘出来,那你已经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