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穷裁缝之子阿拉丁百与母亲艰苦度日。一个邪恶的非洲法师为获取财富诱骗阿拉丁入地洞寻宝,阿拉丁差点死在地洞内,但戒指神和神灯帮助他逃脱。阿拉丁拿到神灯后。向神灯许了个愿望,要给她找一个美丽的妻子。他去王宫去应聘驸马。国王最后把妻子嫁给了他。
但是来自非洲度的法师,扮作卖油灯的商人。从阿拉丁的妻子手里把神灯骗走了,还把他妻子带到了非洲。阿拉丁知通过神灯的朋友魔毯飞到了非洲,趁法师睡觉的时间,把神灯抢了回来,把法师打败了。后来他成了伊拉克的国王,和美丽的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扩展资料:
《阿拉丁与神灯》是阿拉伯著名道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面的著名故事。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它离奇多变的题材,洒脱的艺术手法和神幻莫测的东主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小匹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图景。它从各个不时期,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风土人情和内社会制度。
这部作品的主要成就在于它朴素的现实描绘和浪漫的幻想互容相交织的表现手法,生动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的爱憎感情和淳朴善良的品质。这也是作品具有人民性的标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拉丁神灯
《阿拉丁和神灯》
很久以前,有个淘气的孩子,名叫阿拉丁。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阿拉丁十五岁那年,一位魔法师谎称是阿拉丁的伯父,说要带他出门去学习如何做生意。
魔法师把阿拉丁带到一座山上,念了几句咒语,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地面上出现了一扇石门。魔法师给阿拉丁一个护身魔戒,让他通过地道钻到地洞里,把一盏油灯拿出来交给自己。
阿拉丁进入地洞,找到了那盏油灯,并带着许多财宝回到了地道口。他呼喊魔法师把他拉上去。魔法师让阿拉丁先把那盏油灯交给他,阿拉丁拒绝了。魔法师一怒之下,关上了石门,然后离开了。
阿拉丁很害怕,他的手无意中在护身魔戒上擦了一下,戒指神出现了。阿拉丁请求戒指神送他回家。戒指神把阿拉丁送回了家。回家后,阿拉丁想把那盏油灯擦亮一点。他刚擦了三下,眼前竟然出现了一个灯神。
灯神说他可以帮阿拉丁做任何事。阿拉丁让灯神去准备一桌酒席,话还没说完,他的眼前就出现了一桌酒席。魔法师化装成卖油灯的小贩,来到阿拉丁的宫殿前,趁阿拉丁不在家,从公主手里骗走了神灯。
魔法师让灯神变走了阿拉丁的宫殿和公主。国王限阿拉丁三十天内找回公主,否则就处死他。阿拉丁在戒指神的帮助下找到宫殿,见到了公主。两人商量出一条夺回神灯的妙计。
阿拉丁拿回神灯,让灯神把宫殿又搬了回去。后来,国王去世了,阿拉丁继承了王位。魔法师回来后,公主热情地请他喝酒。魔法师喝了酒以后,很快就睡着了。
阿拉丁爱上了美丽的公主,让灯神给他变出一座宫殿,然后向国王求亲。国王很喜欢阿拉丁,把公主嫁给了他。
扩展资料:
《阿拉丁和神灯》故事的启示:
贪心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魔法师虽然非常厉害,但他还是被灭亡。正义肯定会战胜邪恶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坏人低头,要勇敢地向他们做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4斗争。
做人要得到满足,就像阿拉丁一样,他有3个愿望,他就只会许3个愿望。而那个坏人,他想要很多愿望,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没有好下场。
《阿拉丁和神灯》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这部作品便是根据《一千零一夜》中的画面和场景,以音乐的形式描画出来的伟大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拉丁和神灯
故事叙述一名贫穷的年轻混混,名叫阿拉丁。后来受一名来自马格里布的魔法师之邀(他冒充为阿拉丁的叔叔),前往一个设有陷阱的洞穴中拿取一只神奇的油灯。
魔法师正要进一步利用阿拉丁的时候,阿拉丁发现他被困在洞穴里。幸运的是,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4阿拉丁还留着魔法师借给他的一只魔戒。阿拉丁绝望地摩擦双手,正巧擦到了戒指,迸发出一个精灵。
这个精灵还带他返家,而阿拉丁则带回了油灯。正当他母亲要清理油灯的时候,突然间油灯迸发出一个威力更强大的精灵,随时等待主人的使唤。
在精灵的帮助下,阿拉丁变得有钱有势,还娶了公主巴德罗巴朵尔。精灵更为阿拉丁建造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甚至比皇帝的皇宫还要壮丽。
后来魔法师回到了阿拉丁所居住的城市,并且以诈术骗走了巴德罗巴朵尔的神灯。当时她没留意到那盏特别的油灯,交给了那个魔术师,以“旧灯换新灯”。
魔术师命令精灵把阿拉丁的宫殿搬到马格里布。还好阿拉丁还保有那只魔戒指,因此还有威力较小的精灵可供使唤。
虽然戒指精灵无法直接破解神灯精灵的法力,但他还是能够将阿拉丁带往马格里布,帮助他救回妻子并击败了魔法师。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阿拉丁的故事是法国翻译家安托万·加朗编入《一千零一夜》一书的。有一名来自叙利亚阿勒颇的阿拉伯说书者说了阿拉丁的故事,加朗在聆听之后加以吸收润色。
加朗的日记(1709年3月25日)记录他遇见了名叫犹合那·狄亚卜(Hanna,汉那)的马龙派信徒,由知名法国旅行家保罗·卢卡斯从阿勒颇介绍至巴黎。
加朗的日记还说,他的“阿拉丁”译本在1709–10期间完成,编排于《一千零一夜》第九和第十册,并于1710年出版。
约翰·佩恩所作的《阿拉丁和神奇神灯及其他故事》于1901年在伦敦出版,详细说明了加朗和他称为汉那的人的接触,又提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典藏着两份“阿拉丁”故事的阿拉伯语手稿。
其中一份手稿是18世纪晚期来自叙利亚的杂乱手稿。更有趣的是,另一份手稿为东方学者阿尔芒·皮埃尔·柯欣所拥有,那是1703年完成于巴格达的手稿。在19世纪末法国国家图书馆购买了此份手稿。
虽然阿拉丁实际上是中东的故事,但故事角色不是阿拉伯人也非波斯人,而是中国人。故事里的中国基于作者的想象,有着浓厚的伊斯兰色彩。
由于当时唐朝处于极盛,空前辽阔的疆域让阿拉伯帝国相信自己的活动范围以东,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在内全部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所辖的中亚地区。其中甚至还有一名向阿拉丁购买器皿的犹太商人,然而没有提到过佛教徒或者儒士。
每个人在这个国度里都拥有阿拉伯名字,其统治者更像波斯王而不是中国皇帝。由于作者缺乏对中国的具体认识,因此他索性将东方世界简单粗暴的“伊斯兰化”。这种故事背景在童话当中是很常见的——突显了故事不至于过于写实而失去意境,或者只是一种匠心独运的编排技巧。
故事创作者并不知道美洲的存在,因此阿拉丁的“中国”代表的是“极东之地”,而魔法师的故乡摩洛哥则是“极西之地”。
故事一开始就叙述了魔法师尽其所能地从远方来到中国,在创作者的世界观里那是最长的旅程,表现了魔法师试图获取无价神灯的决心。
故事发展到最后时,精灵不费吹灰之力地帮助阿拉丁和魔法师瞬间往来于东西方之间,表现了精灵的强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