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欣赏
何为任务驱动型作文?
“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6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
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
(1)拼板式任务:此类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
(2)信息差任务: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
(3)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4)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
(5)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在对2015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及相关问题解读的一篇题为《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
“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2015年两套课标卷作文题目中的“任务指令”:
Ⅰ卷:“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Ⅱ卷:“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这两条“任务指令”,我们均能在前面提到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找到照应点。
其中Ⅰ卷照应第(4)点“做决定式任务”,所谓“做决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这封信写给谁;二是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Ⅱ卷照应第(5)点“交换意见式任务”,“交换意见”主要体现在“思考、权衡与选择”之后的“无须达成一致”上,也就是说,三个人物中,考生选择任何一个人“更具风采”都是可以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2015年作文题目是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也暗含了教育改革、考试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大的趋向。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的构成要素
▲作文材料
有人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仍是材料作文,这种说法过于泛泛。因为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我们不妨结合2015年的作文材料进行分析。
Ⅰ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Ⅱ卷: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1)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
高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渗透依法治国理念,让考生说真话,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Ⅱ卷“风采人物评选”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创设一个情境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Ⅰ卷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是湖北“荆楚网”记者钟剑桥的一则报道,命题时基本保持事件原貌;Ⅱ卷提供的是“风采人物评选”的真实情景。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
(3)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第一,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二,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性。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
Ⅰ卷,如果这封信写给小陈,态度可以分为赞成、反对、辩证看待三种基本的态度。如赞成小陈的做法,需重点回答小陈的做法的本质是“爱”,对家人的爱,对父亲的关心,对生命的尊重,对“大义灭亲”品德的弘扬;特别是面对“情”与“法”的冲突,小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如反对小陈的做法,重点需要回答“为什么”,这种“大义灭亲”式的举报,出发点是“善”,但结果会成为“恶”,父女不再信任,亲情出现隔阂。如辩证看待,可以阐述小陈行为的利弊,还可以给小陈提出建议:如何选择更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既呵护了亲情,又教育了父亲。
如果这封信写给老陈。可以从老陈违法行为的原因、危害的角度对老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可以站在小陈的角度分析女儿为什么这样做,希望老陈理解女儿等,还可以向老陈阐述你对“情”与“法”的看法等。
如果这封信写给“其他相关方”。从材料看,“其他相关方”包括“警方”和“媒体”。若写给警方,可以肯定警方的秉公执法,也可以与警方探讨“发在官方微博”是否妥当,是否有悖保护举报人的基本准则。若写给媒体,可以认同媒体纵深报道展开讨论“正本清源”的做法,也可以否定其推波助澜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会加重小陈、老陈心理负担,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
Ⅱ卷,大李、老王、小刘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年龄段、三个不同的职业(科研、生产、摄影)、三个不同的领域(高科技、实用技术、摄影艺术)和三个不同的身份(科学家、工艺师、摄影师),分别着重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侧面。其中,在大李身上着重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在老王身上着重体现的是敬业精神;在小刘身上着重体现的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友善的分享精神。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带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与此相反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此外,就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一味好高骛远,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体现人生价值,让事业成功,让生命出彩;创新、创业、创客等,都是不错的立意。
▲任务驱动
在作文材料之后,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也就是发出“写作指令”,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
Ⅰ卷“任务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任务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对新闻材料形成基本的判断,如“小陈举报父亲合适与否”“为什么老陈屡教不改”“警察的做法合适与否”等,完成这项任务,是为下一步的选择做准备。
“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这一“任务指令”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对象,即这封信写给谁;二是明确了本次写作的文体任务,那就是写一封信,要符合书信体格式要求,包括称谓语、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等要素构成,还要注意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则写法不同,措辞上要注意分寸。
“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一“任务指令”最核心的内容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也就意味着就事论事,就事说理。如果从材料中引出一个观点加以证明,泛泛议论“情与法”的关系,就有偏题的嫌疑。在阐述看法时可以运用其他论据说理,但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证明,而是要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即所谓“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Ⅱ卷:“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三个人都具风采,但“任务指令”指向的是“谁更具风采”。“更”是“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说,应该是三个人物都具有风采,你认为都有风采,谁更具风采呢?这就要求你的作文必须对三个人物进行比较,表明了必须用“比较的写法”来作文,在比较中说明你的理由。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材料内容及含意”即他们都很有风采,分别是创新的典型、技术的典型,酷爱的典型,请你选出一位最具风采的,说出你的理由。“思考、权衡、选择”,就是优中选优。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哪一个更具风采;权衡,主要是比较,比较谁更具风采;无论是权衡还是最后的选择都要注意最优化原则。选择后开始写作,重点阐释你做出选择的原因,包括他们各自的成就,以及对他们的贡献、价值、意义作用的评判。
这还用问呀,想投哪一份报纸,就找他们的网站,每个版面都有自己的投稿方式,让别人帮你找那么多怎么能找得过来呀,还是自己帮自己吧,路帮你指明了,看你是不是厚道了!看来你还是个写手呢,祝你运气好喽!
何为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
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
(1)拼板式任务:此类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
(2)信息差任务: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
(3)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4)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
(5)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在对2015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及相关问题解读的一篇题为《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
“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2015年两套课标卷作文题目中的“任务指令”:
Ⅰ卷:“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Ⅱ卷:“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这两条“任务指令”,我们均能在前面提到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找到照应点。
其中Ⅰ卷照应第(4)点“做决定式任务”,所谓“做决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这封信写给谁;二是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Ⅱ卷照应第(5)点“交换意见式任务”,“交换意见”主要体现在“思考、权衡与选择”之后的“无须达成一致”上,也就是说,三个人物中,考生选择任何一个人“更具风采”都是可以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2015年作文题目是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也暗含了教育改革、考试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大的趋向。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的构成要素
▲作文材料
有人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仍是材料作文,这种说法过于泛泛。因为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我们不妨结合2015年的作文材料进行分析。
Ⅰ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Ⅱ卷: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1)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
高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渗透依法治国理念,让考生说真话,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Ⅱ卷“风采人物评选”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创设一个情境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Ⅰ卷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是湖北“荆楚网”记者钟剑桥的一则报道,命题时基本保持事件原貌;Ⅱ卷提供的是“风采人物评选”的真实情景。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
(3)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第一,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二,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性。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
Ⅰ卷,如果这封信写给小陈,态度可以分为赞成、反对、辩证看待三种基本的态度。如赞成小陈的做法,需重点回答小陈的做法的本质是“爱”,对家人的爱,对父亲的关心,对生命的尊重,对“大义灭亲”品德的弘扬;特别是面对“情”与“法”的冲突,小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如反对小陈的做法,重点需要回答“为什么”,这种“大义灭亲”式的举报,出发点是“善”,但结果会成为“恶”,父女不再信任,亲情出现隔阂。如辩证看待,可以阐述小陈行为的利弊,还可以给小陈提出建议:如何选择更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既呵护了亲情,又教育了父亲。
如果这封信写给老陈。可以从老陈违法行为的原因、危害的角度对老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可以站在小陈的角度分析女儿为什么这样做,希望老陈理解女儿等,还可以向老陈阐述你对“情”与“法”的看法等。
如果这封信写给“其他相关方”。从材料看,“其他相关方”包括“警方”和“媒体”。若写给警方,可以肯定警方的秉公执法,也可以与警方探讨“发在官方微博”是否妥当,是否有悖保护举报人的基本准则。若写给媒体,可以认同媒体纵深报道展开讨论“正本清源”的做法,也可以否定其推波助澜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会加重小陈、老陈心理负担,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
Ⅱ卷,大李、老王、小刘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年龄段、三个不同的职业(科研、生产、摄影)、三个不同的领域(高科技、实用技术、摄影艺术)和三个不同的身份(科学家、工艺师、摄影师)7a64e58685e5aeb9339,分别着重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侧面。其中,在大李身上着重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在老王身上着重体现的是敬业精神;在小刘身上着重体现的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友善的分享精神。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带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与此相反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此外,就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一味好高骛远,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体现人生价值,让事业成功,让生命出彩;创新、创业、创客等,都是不错的立意。
▲任务驱动
在作文材料之后,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也就是发出“写作指令”,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
Ⅰ卷“任务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任务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对新闻材料形成基本的判断,如“小陈举报父亲合适与否”“为什么老陈屡教不改”“警察的做法合适与否”等,完成这项任务,是为下一步的选择做准备。
“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这一“任务指令”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对象,即这封信写给谁;二是明确了本次写作的文体任务,那就是写一封信,要符合书信体格式要求,包括称谓语、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等要素构成,还要注意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则写法不同,措辞上要注意分寸。
“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一“任务指令”最核心的内容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也就意味着就事论事,就事说理。如果从材料中引出一个观点加以证明,泛泛议论“情与法”的关系,就有偏题的嫌疑。在阐述看法时可以运用其他论据说理,但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证明,而是要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即所谓“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Ⅱ卷:“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三个人都具风采,但“任务指令”指向的是“谁更具风采”。“更”是“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说,应该是三个人物都具有风采,你认为都有风采,谁更具风采呢?这就要求你的作文必须对三个人物进行比较,表明了必须用“比较的写法”来作文,在比较中说明你的理由。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材料内容及含意”即他们都很有风采,分别是创新的典型、技术的典型,酷爱的典型,请你选出一位最具风采的,说出你的理由。“思考、权衡、选择”,就是优中选优。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哪一个更具风采;权衡,主要是比较,比较谁更具风采;无论是权衡还是最后的选择都要注意最优化原则。选择后开始写作,重点阐释你做出选择的原因,包括他们各自的成就,以及对他们的贡献、价值、意义作用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