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欣赏
《如何写学术论文》读后感(一):“谨以此(中文简体字版)书献给我的挚爱陈万水,生生世世……”
宋楚瑜先生亲民之风深受爱戴,然而2012年夫人陈万水的离世让他悲痛万分,此后便较少公开露面。
宋楚瑜先生与夫人陈万水在美国读书时相识相恋,陈万水比他大,有“万水姐姐”之昵称,在宋楚瑜先生的仕途高低起伏时,万水姐姐永远相持相扶。宋楚瑜先生在夫人陈万水逝世周年出版《如瑜得水》,纪念爱妻,他说︰“我无法面对万水的辞世,伤痛得难以承受,没有了生命的伴侣,什么都感到是空的。”他午夜梦回常梦见妻子,“梦境中的万水,有美国柏克莱读书的青春,有华府驻外代表的繁忙,有中兴新村省长夫人的婉约,记忆中的她健康灿烂欢笑如昔”。
而本次《如何写学术论文》中文简体字版在大陆的出版,宋楚瑜先生更是亲自对书稿进行修改审定,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谨以此(中文简体字版)书献给我的挚爱陈万水,生生世世……”,其中深情,可见一斑。
《如何写学术论文》读后感(二):期待更符合现代情况的论文写作方式
看完这本书感觉是如何用纸笔写学术论文,看了一下还真的是1978年第一次出版,怪不得感觉还是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4和用计算机写论文有点区别。那个时候做笔记还是得用纸,写论文还是用纸,所以书上花了很大篇章来写怎么用小方块纸片写每个论文的关键叙述,要在每行留够间距方便改写。虽然是方法感觉还是很陈旧,但是核心思想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比如要在相关性文章读到一半的时候写大纲,写好大纲之后再往里面填写材料,以及论文题目的缩小方法之类的还是很实用。但是看完了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要更加严谨,和平时写论文的方式出入也不是太大,只是更加系统了而已。看到那个笔记整理方法的时候,到是真的想要去买一些小纸条来做一下试试呢。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有点过于严谨了,参考文献的写法和图书分类方法以及资料库等方面的解释太多,这些东西现在直接导出参考文献不就好了吗?而在这本书里面直接有占据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过多。还是希望能看到更符合现代的论文写作方式和方法。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一):写文章没有捷径,但有原则
当写东西百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写作的本来目的,这本书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些看似基础的写作原则。记录下来一些个人收获摘要,作为读书笔记放在这里(不是原文,千万不要误导大家)。
不看到一点就写,注意多占有材料。
写不出的时度候不硬写。写不下去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于书面语言这个工具还没有很好的掌握。但有时,并不是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自己虽然觉得已经弄通了,但其实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的,或者还只有个粗糙的轮廓,其中细节还很不周到。
注意避免片面性,也就是思想的绝对化,材料与论点不能“油是油,水是水”,材料与观点要统一。
观点要鲜明、突出。
不要故意艰深,专从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少用一些模糊的形容词,少一些修饰,尽量把句子说的准确、简短。
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就不能引属起读者的兴趣。
小题大作,不要盲目追求大题目。
修改文章的原则:内容正确、读者易接受。
裁剪要得体。
读一些经典的未定稿。
读了知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1.今天,我读了...一文使我深受感触
2.翻开道书,...几个字印入的的眼帘,不禁让我想起...
3.或者引用名版言开头,在引出内容
结尾权一般是:1.这片文章是我深受启发...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一):写文章没有捷径,但有原则
当写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写作的本来目的,这本书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些看似基础的写作原则。记录下来一些个人收获摘要,作为读书笔记放在这里(不是原文,千万不要误导大家)。
不看到一点就写,注意多占有材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写不下去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于书面语言这个工具还没有很好的掌握。但有时,并不是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自己虽然觉得已经弄通了,但其实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的,或者还只有个粗糙的轮廓,其中细节还很不周到。
注意避免片面性,也就是思想的绝对化,材料与论点不能“油是油,水是水”,材料与观点要统一。
观点要鲜明、突出。
不要故意艰深,从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少用一些模糊的形容词,少一些修饰,尽量把句子说的准确、简短。
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题大作,不要盲目追求大题目。
修改文章的原则:内容正确、读者易接受。
裁剪要得体。
读一些经典的未定稿。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二):读书笔记(10-09-20):读《怎样写文章》之二
在书的开篇,编者选636f70797a686964616f332了五篇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是在各种会议上讲话的节选,以及给报纸写的按语。应该说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机关的公文写作而提出的要求。但基本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这些内容对我们日常的写作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编者选的《文章要写的生动和通顺》是毛泽东在1955年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写的按语。文章中提到的生动和通顺的要求,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下方法与修辞,不要造出一些别人不懂的词语来。更不要废话连篇。这些不仅工作中写文章要注意。就像平日写些日志、随感之类的博文也应该注意。别人肯抽出宝贵的时间赏光来到我的博客,阅读我的博文,内容写的不吸引人,没有特色那是水平问题,能力有限没办法。而要再废话连篇。读来都不通顺,那不是让朋友们受苦吗!这样我就该惭愧了!
编者选的《要分析,不要片面性》就更有价值了。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不仅对我们平日写文章有指导意义。对我们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对我们思考问题都有指导意义。实际上片而性问题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喜欢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稍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绝对化地看问题一般都不那么可靠。人会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一定也会很多。我们的工作有成绩,但一定也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总结等等。而且片面性地看问题,也是有违辩证法的。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片面性有时候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不论分析问题,还是写文章,归根到底都会有很深的自我色彩。会受到我们自身的能力、角度、视野等等的限制。但是我们仍要努力辩证的分析问题,比较全面的看待问题。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努力做到全面而不片而。
编者选的《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是从毛泽东在1958年1月所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摘出的部分内容。作者提出了文章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三种性质。准确性应该是判断和推理的问题。而鲜明性和生动性主要应该是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我想如果我们工作中所写的文章概念不清、判断不当、缺乏逻辑、不讲用词,那看这样的文章无疑是一种折磨。耗时费力又无所得!而且如果把那些重要的文件写成这样,估计接下来等着你的就是一场灾难了。
仅记于2010年09月20日04时3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三):《怎样写文章》摘录
怎样写好文件——胡乔木
关注四个问题:
1.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认识;
2.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问题;
3.看条件:什么样文章,给什么人看,要求不同;
4.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快地达到目的。
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就要讲究方法,使对方能够懂,要合乎三个要求:
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
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似懂非懂,目的就达不到。
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
二、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问题。
(一)准确性的问题:概念、推断、推理问题,都是逻辑问题。
(二)鲜明性问题:
1.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只作到材料和观点统一还不够,观点还要突出,不突出即不能鲜明。要突出要鲜明,要有布局、背景,还要有辩论。
文字形式上要求的要求:1.要有标题;2.导语。
(三)生动性。在抽象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可以增加生动性;文字讲究些修辞;文章要有情绪,增加些色彩,格式有变,有正反对照,有引用。
三、关于条件。分两方面,一是给什么人看,二是写什么题目。还要看时间、地点、条件。
四、怎么办?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
观点和材料——邓拓
有两种现象:一是偏观点而缺少材料,二是偏重材料而缺少挂点。
要两方面整合,可以与人合作作文,现如今更可团队作文。
虚实结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时掌握观点和材料,既要了解实际情况,又要随时研究理论原则问题,做到两方面如水乳之交融。
文章长短不拘——邓拓
现读者普遍喜好短小文章,但文章写得短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文章无论长短,关键是要看内容。这里所说长文章,当然不包括若干重大历史性的文献和经典著作在内。
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要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
谈修改文章——何其芳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普通修改是文章写成之后;在文章未写成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
修改好的标准: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义理、考据和辞章——施东向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材料的准确性:
第一,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于所说明的论点是足够的和必要的,并且是作了具体分析的。
第二,要求所使用的材料是完全准确可靠的。
要有好的形式 。
文章写作杂谈——王梦奎
一、多研究实际问题
二、“小题大做”
三、养成好文风
四、一丝不苟
五、要多读书,会读书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四):读书笔记(10-10-06):读《怎样写文章》之四
在本书的附录中,选了三篇编者自己的文章,编者作为经济学家,曾参与过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所以谈的也都是自己多年文章写作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我们在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后应用到工作中去。
附录中选的《文章写作十二题》是作者2009年7月14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个研讨班作的讲座的讲稿。在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分析了写文章中应该注意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
例如作者分析的把文章写的深入浅出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专业领域当然可以也应该用专业的术语来写作,这样也便于同行之间理解与交流。但如果在一些普及和宣传的领域,在写给普通人阅读时仍然卖弄博学,故作高深就不好了。这样别人看不懂,不就是在自言自语了吗!
至于应该把文章写的简单明了就更重要了。文章要简明清爽,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会有人愿意读,有兴趣读。这在博文写作中就更重要了。本来大家就都很忙,时间紧张。抽空来到我的博客,发现里面的博文又长又无趣,兴致当时就没有了。哪会再有人来读啊!我们平日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文章由短到长,可能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而实现由长到短,就不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不过也需要一些天分,一点悟性。而且可能悟性更重要一些。
记得林语堂曾经说:演讲就像迷你裙,越短越好。我想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应该越短越好吧!
现在网络发达了,当我们准备写一篇文章时,资料就不再是问题。而且可能会掌握的比较多。但这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取舍?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分析材料,要认真剪裁,有所取舍,围绕主题,适当删减。而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枝蔓横生,杂乱无章,那就太失败了。
而有时候我们写文章,会发现我们对有的方面了解的太少。不容易写的太详细。这就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学会藏拙,不要知道的、了解的写的很详尽,不太清楚的就是一笔带过。这样很容易暴露我们的弱点。而是最好都讲的简略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然如果将题目改小一些,只写了解、熟悉的部分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吧。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而且编者精选的这些名家的文章确实极为具有借鉴意义。但是正像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实际上写文章更多的功夫是在文字技巧之外的。读完这本书,可能多少会有些帮助,有些经验能够让你少走一些弯路。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那句老话,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这些仍然是根本!
仅记于2010年10月06日22时0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五):读书笔记(10-10-04):读《怎样写文章》之三
编者在书中所选的其它十几篇文章也多是出自名家之手。当然就像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这些文章主要针对的方向是公文写作,所以并没有选那些以文学创作为主要方向的指导文章。
编者选的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时,所谈的几点写文章的经验中,像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多思考,不看到一点就写。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多读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不要可惜。不要去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等等。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编者选的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等答《新观察》记者问中所分析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像郭沫若在回答怎样才能使文章写的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时,认为首先是人的问题。只有写文章的人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写的文章才可能准确与鲜明。实际上这个道理也是很简单的。古语不是也说:文如其人吗!其次就应该是文章本身的技巧问题了。实际上说是技巧也不过就是一些我们平日应该注意的方面而已。并不是什么秘籍。比如老实地用最适当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比较容易准确。不要加太多不恰当的修饰。比如要使写的文章生动,应该少用形容词。比如要注意把句子和段落分清楚,标点也一定要恰当。这些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但是,对我们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来说却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编者选的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也写的很好。实际上修改应该是写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曾经看过一些名人的事迹,说某某写某某文章挥笔而成,一字不改。对于这样的事迹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当然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不过我想可能也是先打好了腹稿,要不也难吧。至于修改的标准作者提出了两个,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这第一个标准实际上有时候很难说,因为写文章的人想要表达的当然是自己的观点,一定会自认为是正确的,然后才会动笔去写的。正确这个观点是要全面分析的,要尽力杜绝片面性。第二个标准应该是很重要的。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读者读不懂,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就太没价值了,我想就不用写了吧。我们写文章要让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要要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提高,读后觉得愉快。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编者选的胡绳的《关于写文章》,对我们在日常写文章中遇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读来深有同感,也比较认同作者的分析。作者认为写文章,主要就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大家应该都会认同的。就像我们写博文,不也是想把自己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吗?
而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思考的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当下笔之后,仍然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这应该和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深刻,不够成熟有关系。有时候可能觉得已经很清楚了,但实际上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或者仅仅有个粗糙的轮廓。这就像作者分析的那样也是一个好事情,可以让我们警醒,促使我们继续思考,继续研究。这样常常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以上这此,仅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本书中所选文章的内容。其它的像孙梨的《芸斋琐谈》(七则),胡绳的《漫谈读书、写作及其他》及《义理、考据和辞章》等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值得深入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