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欣赏
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早晨起床当然应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汤圆用黏黏的面团搓成,有大有小,有粉有白,放在锅里蒸上一会儿。煮好的汤圆,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像流水般滚入心脾,嘴巴里充满了浓浓的芝麻味,舌尖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晚上,我到外边去玩,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最美的还要数护城河边了。护城河边灯光辉煌,人声鼎沸。我漫游在这灯的世界,细细观赏,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莲花灯,古朴典雅的宫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真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在平静的河面上,映照出了灯的影子,好像河的底下也点着一盏似的。一阵微风拂过,河面上微波荡漾,灯的影子也跟着摇摇晃晃了。
“好!”一阵喝彩声吸引住了我,原来是不远处有人在猜灯谜。我也想过去猜猜,可无奈人太多,形成了一堵‘人’墙,把猜灯谜的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我站在‘人’墙外,听着里面传来的阵阵欢笑声。主持人开始说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62灯谜了:“一人一张嘴(猜一字)。”我心想:那是什么呢?我正想着,一位老爷爷举起了手,回答道:“是个‘合’字。”主持人笑眯眯地说:“恭喜您,答对了。”话音刚落,周围就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元宵节,这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在人们的欢笑声中结束。
长山一带习俗,寒食要添土上坟。寒食前一天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在祖先坟墓周围,或宜量 南北取土,或宜量东西取土,将新土填在旧坟上,意即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第 二天下午上坟祭祖。祭祖供品一律为烙菜,烙菜有菠菜、萝卜盒子(水萝卜、胡萝卜)、藕 盒、咸鱼等。先祖去世,头三年要在寒食这天上午上坟,过了三年以后改为下坟上坟。新坟 不过三年不添土。六十年代以后,实行火化,坟墓多数平掉了,添土习俗渐渐消亡了。现在 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上坟的供品也简单化了,现在有的仍用烙菜,也有的用水饺,还用 的趄接用饼干点心了。 清明则为人节。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村庄在街口或大场院扎起秋千。秋千有两种,一 种是驱秋千,即直秋千;另一种则是用大车轮做成的转悠千。男女老幼,特别是妇女尽情玩 耍。秋千驱得高,甩得远,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有本领。儿童则跑到野外放飞风筝,风筝有 的做成蝴蝶、青蛙模样,有的做成鲤鱼、蜈蚣、人物等形状。清明这天清晨,每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5个孩子要吃 一对染成红皮的鸡蛋,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 屈原投汩罗江之日正是五月初五。 这一天,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插艾叶、 菖蒲、 包粽子、 赛龙舟等习俗。 长山一带最兴盛的是插艾叶。家家户户门外插一束艾叶,或置艾叶于门楼屋檐之上,以 避邪免灾,避免瘟疫。有俗谚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这一天,儿童手腕緾五 色花线,叫做长命缕、拴命线,俗叫五丝线。据说能驱邪避鬼,使儿童长命百岁。女孩带香 布袋。 花布缝制的香布袋装有五种香料做成的香药, 也有的装入艾叶, 戴在身上, 香味扑鼻, 可以驱疫避虫。 吃粽子、饮雄黄酒是端午独特的饭食习俗。用竹叶、苇叶、荷叶等包成粽子 蒸制而成。雄黄酒可解百脚蛇虫“五毒”。长山一带,将朱砂、雄黄、酒混在一 起,涂在小孩的脚心、手心,可以驱虫避毒,以保平安。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由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 女故事演化而来。 长山一带古有妇女乞巧的习俗。 七月七日夜晚, 三五成群的少女穿上新衣, 聚在庭院,摆上香案,陈列各种时鲜瓜果,借着香头微弱光亮,穿针引线。谁将线穿过小小 的针眼儿,就算向织女乞的巧,穿得快者为最巧,具有斗巧比赛的性质。七夕三更天,传说 藏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七月初七这天,地上的喜鹊极少,据说,它们纷 纷飞到天河去为织女牛郎相会搭桥了。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为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称“仲秋节”。一般家庭都希 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归省的妇女也必须回婆家过节,所以又称团圆节。 这天傍晚明月当空,各家在庭院设上桌案,摆上各种瓜果(西瓜、梨、枣。葡萄、石榴、山 楂等)和月饼,点燃香烛,向月亮朝拜,叫做“拜月”或“圆月”。祭祀完毕,在月下摆上丰盛 的酒饭,宴饮赏月。 月饼是中秋表征的物品,花样品种日趋多样。从皮上看,主要有酥皮和提浆两种,得浆 月饼是用模子磕的,上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图案。从馅上分,主要有红糖、白糖、冰糖、 枣泥、红豆、玫瑰等地。九十年代以后,月饼的花色品种以及包装,,争奇斗艳,成为节日 食品一道亮丽的风景。月饼除自食外,还要馈送亲友。节前串亲访友,馈送月饼。烟酒、水 果等礼品,十分盛行。串亲从八月禄一日开始,一直到八月十四为止。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谓之重阳。山东民 间重阳节的习俗是吃花糕。长山 一带乡村,多在这时用粘米和枣或绿豆和枣糗糕。长山范 公祠邹平醴泉寺范公祠,在重阳节这一天祭祀范仲淹的活动。自九十年代起,国家将传统的 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赋予重阳节以崭新的内容,深受广 大民众的欢迎。长山许多村从上世纪末开始过老人节,对 60 岁以上老人给予热情的照顾。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从腊八开始,过大年的序幕拉开,家家户户磨面碾 米,做豆腐,杀猪宰羊,“年味”渐趋浓烈。 腊八节喝腊八粥, 源于佛教。 人们用红小豆和粘米煮粥, 后来用五谷杂粮掺入枣、 栗子。 杏仁、核桃仁、花生、糖等原料,在文火中慢慢煮熟炖烂。其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寒 冬腊月的饭食佳品。 长山一带旧有酿酒、酿醋的习俗,叫腊八酒或腊八醋,人们把蒜浸在醋中,密闭封好, 至年夜时取出,蒜味稍酸,醋味稍辣,十分可口,颜色蓝绿,称之为“腊八蒜”。现在农村喝 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仍在延续。 春节 春节又称“过处”、“过大年”。腊八的最后一天为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除夕零点 子时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日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春节是展示民间百俗的综合性大节,既有迎喜纳福、阖家团聚、娱乐社交的习俗活动,也有 祭祀神佛祖先驱邪免灾民俗事象。长山一带贴年画、 贴福字。挂门钱、 贴窗花、 点蜡烛守岁、 祭祀天地万物诸神和祖先、包饺子、放鞭炮、拜年的民俗事象,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传 承着。 贴春联内容十分丰富,凡贴春联的地方,大都挂贴门钱,当地俗叫“罗卜钱子”,这是古代祈 福求财习俗人的流变形式。铜钱象征富裕发财,古代用五色彩纸镂刻成一串串铜钱样式,挂 于门楣,以祈新年财运亨通。现在农村所贴门钱,已变成一种兼祈福求财与喜庆装饰兼百有 之的花花绿绿的剪纸式样。 旧时,除夕傍晚要举行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燃放鞭炮,表明年夜开始。阖家人围炉 而坐,火要烧得旺旺的,温暖如春;灯要点得亮亮的,前景光明。家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叙 旧话新,只准话吉利的话,切忌不吉利的语言。半夜,天地等各路神只都降临人间,享爱人 间的祭祀。年夜祭祀的神只有天地、灶王、财神、门神、井神等。子夜吃饺子(又叫元宝), 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水饺煮好,先敬天地,后敬灶王,再敬财神等。饺子, 每人一碗, 家中有多少人, 盛多少碗, 即便年夜未归之人, 家中也要有他一双筷子一碗水饺。 饺子一般是素馅,取“素静”之意。有的在饺子中包上铜钱、糖、枣、栗子、花生米等,谁若 吃到,表示一年好运。八十年代以后,除夕夜大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观 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道精神大餐。 拜年习俗隆重。 次序有内到外, 由近及远。 首先进行家拜。 一家人中, 晚辈给长辈拜年, 平辈互拜。长辈要给儿童压岁钱,以保儿童平安无恙。压岁即压祟(借谐音),即镇邪之意。 家拜后即族拜,先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再给已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拜年可促进人们加深 感情,消除隔阂,调节人际关系。旧时拜年要磕头。磕头的地方一是院中设天地供桌,供桌 前铺席垫之类。再是进到堂屋朝正中磕头,切忌不可朝人磕头。后来,拜年一般不再磕头, 互致问候祝贺。 从初二开始走亲串友。初二习俗,如有舅父,早晨先去拜望老舅,然后带着媳妇儿女去 走丈人家。初三开始,姑家姨家,表兄弟姐妹同窗战友等。五十年代前,礼品是馍馍、年糕、 米面等自蒸食品;六十至七十年代,变成饼干;八十年代变成酒、罐头、茶烟、点心等;九 十年代后,酒论箱、烟论条、茶论盒,各种糕点食品,更加高档,包装更加精美。压岁钱也 由几毛、几块钱,上升互如今的 50 元、100 元、200 元不等。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礼尚 往来的档次、开形式、价值都在发生着变化。 过年从除夕开始到中午或晚上圆年为止。初七为人日,期望人寿康宁。初八为谷日,象 征“五谷丰登”。据说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家纷纷燃放鞭炮,祭祀财神。过去,经商的人家特 别看重初五的祭祀,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下水饺时,要特意下破几个,表明“挣了”,图个 吉利。现在,商店、工厂多在初六或初八燃放鞭炮,开门营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有挂灯习俗人,故元宵节又称灯节。 人们将民间谜语贴在碧纱灯上,让人猜谜底,以作游戏,这是灯谜的开始。 元宵节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团”、“汤圆”。寓意全家人团圆、平安、吉利、美满之意。 十五晚上,农家张灯结彩,夜晚放花,儿童放们放的花名叫“起花”。元宵节挂灯、猜灯谜、 吃元宵、文艺演出等,成为普遍民俗,也成为春节节日活动的高潮。因此又称“正月十五闹 元宵”。现在生活富裕了,村里为了丰富人民生活,给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组织“扮玩艺”。“扮 玩艺”有云彩灯、高跷队、划旱船、玩狮子、虎斗牛等传统节目。从正月初十开始,村里的 锣鼓队和文艺队开始排练,正月十三开始走村串厂演出,到正月十五结束。这一活动,拉动 了农村文化,是农村的一大盛事。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4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范文)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0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
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