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欣赏
1、举例无新旧雅俗之分,在恰当精妙处见高下
对于大部分高三同学来说, 再去阅读一本本厚重的知文学书籍不是一件划得来的事情。 然 而同学们大多有一种倾向:认为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新颖的、自己不熟悉的例子越多,就认为这 篇文章内涵越丰富、越有含金量。由此就会有同学刻意去找一些小众的素材,进而在作文中出 现拗口的外国名字,不熟悉的实例。道当然如果真的有积累、有了解,不必刻意避讳这些名称的 出现,而对于大多数积累不是很丰富的同学,我的经验是举例不在于它有多么小众、有多么华 丽的名回称,更不会因为其为考场上流传已久的例子而让文章掉价。
2、考场写作如何用出“洪荒之力”?积累是关键
相信很多同学在经历北京高考模式的语文试卷后, 都会觉得 150分钟的时间只用来完成基 础部分都是情理之中, 更谈何作文。在高三的几次模拟中,我和我的同学经常都是用不到三十 分钟甚至只有十五分钟来完成一篇考场作文的审题、 构思与写作的。 这样的写作时答间恐怕是你 要像抄写东西一样一刻不停的写才可能完成规定的字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我们爱说“那些都是极好的,可我偏不喜欢”,可你一转头,会发现你偏偏喜欢的自认为的小众,其实很大众。比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1如纳兰性德的词,比如先锋派的诗。如今微信朋友圈、微博,也成为将小众变成大众的“神器”。
又或者,有人一边爱大众,一边坚守自己的小众。乡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就像炸鸡啤酒和高档法国菜一样,可以同时附身在一个人身上。
你认为的小众是什么样的?音乐,图书,电影,范畴不限。你有没有过类小众与大众互相参透的困惑?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套作与抄袭。
名师.阅卷详解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观察和思考生活能力。本题中的“小众”,既是少数人喜欢的;而“大众”,则是多数人喜欢的。本题实际考查考生如何看待“小众”与“大众”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打开思路,首先,具体到个人,要么喜“小众”而厌“大众”,要么喜“大众”而厌“小众”要么即喜“小众”且喜“大众”。无论是喜“小众”,还是喜“大众”,都是一种生活态度。写作时,务必要明确“大众”和“小众”的具体内容,才能言之有物。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荡人心魄,引人共鸣。其次,从“小众”与“大众”的辩证关系切入。“小众”与“大众”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有时“小众”也可成为“大众”,“大众”也可成为“小众”。从这个角度行文,重在揭示两者转化的原因和心里。
素材.论据方向
选材标准:可以选取一些喜爱“小众”或喜爱“大众”从而活得精彩的人物,或是结合社会现象,列举一些小众与大众相互转换的例子。小众可以走向大众,而大众也会随着形势的转变成小众。
故宫推出“活”雍正
2014年8月1日,故宫博物院在网上发不了一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图片,以《雍正行乐图》为基础,加以技术化改造,制作成动态图片,并配以“朕就是朕不一样的烟火”“感觉自己萌萌哒”等解说词,让雍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