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欣赏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读后感英雄事迹感人肺腑 XX年5月12日下午12时28分,天灾降临在了四川汶川,顿时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裂开,整个城市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就满目疮痍。在这次重大灾害中,有消防官兵、白衣天使,也有我们英雄少年抗震救灾的足迹! 抗震救灾少年英雄们尽管他们还很脆弱,尽管他们还不是很懂得任何抗灾的知识,但他们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唤醒了一个个即将入睡的同学,救出了一个个伤痕累累的学生,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吃惊的奇迹!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王波就是一位十分勇敢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地震时,在教室中的王波迅速冷静下来,跨过去拔掉墙上的电源,又快速掰开已变形被卡住的门,让同学们快速撤出教室,直到教室里最后一个同学离开,他自己才跑出去。随后,王波投入到营救之中。在学校实验楼下,他听到呼救声,用双手不停地搬、挖,成功救出一名女生。又有求救的声音传来,他顺着废墟的缝隙掏挖,开出一个仅能容身的小洞爬进去,把压在同学身上的块石一块一块地移走,将这名同学救出。他再一次进入废墟,又发现了一个女同学。他迅速用脚抵住摇摇欲坠的石块,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同学的上方,脱下上衣包住她的头,把同学救到安全的地方。在坍塌的教学楼边上,他发现一个男生被废墟压着,只剩下头和手在外面。王波一边搬移石块,一边高声喊来附近的群众,这名同学又被救出。手掌磨肿了,手臂被划伤,鞋子也被钢筋穿破,但王波仍坚持营救同学,一刻也不退缩。 像这样的英雄少年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在地震之时就舍己救人,站在教室门口,招呼同学们,让他们先逃离危险地带;有的虽然被压在废墟中,不能动弹,但他们却可以与其他同学互相鼓励、互相交流,,告诉对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有的逃出来后,尽管已筋疲力尽,但他们还是不忘被压在废墟里的同学,用所剩无几的力气循声挖掘! 看了、读了这些故事以后,我打心底里佩服他们!他们虽然遭受了如此大的灾难,但他们却毫不畏惧!他们还用自己那脆弱的、又白又嫩的手去刨开废墟,展开救援!尽管双手直流淌着血,尽管他们已筋疲力尽,但他们,顽强的他们,仍然在和时间作斗争,他们知道,只要他们晚一秒救出废墟中的人,他们就会多一份死亡的威胁!这种精神是所有人都有的吗?如果换作是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39我,我会这么做吗?“危难之中现真情”,他们用自己的“爱心翅膀”为废墟中的其他人搭建了一座座“希望之桥”,让他们有勇气战胜困难!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事迹的确十分感人肺腑啊!这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39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