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犹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给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1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2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3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5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6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7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
写好给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
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必须“保持一致”。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必须把握“要求”。“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单则材料多角度立意:
审题过程:一、找要素二、析原因三、辨关系四、拟中心
主人公是谁?什么事?结果怎样?然后分析原因,从原因分析中获得写作的中心。
材料一居里夫人把伦敦皇家协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给女儿玩。来访的客人十分惊讶:“夫人,您把这么责重的奖章给孩子玩?”居里夫人说:“我是故意给她玩的,我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如同玩具。如果让孩子躺在父母的荣誉簿上,将来必定一事无成。”由于居里夫人的良好的教育,24年后,她的女儿也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一、找要素(1)居里夫人对人类有着卓越的贡献。(2)教育女儿正确对待荣誉,把奖章当玩具。(3)结果,女儿也获得诺贝尔奖。
二、析原因女儿能获得诺贝尔奖一是因为有母亲的正确引导,二是靠自己的努力。
三、辨关系三个要素之间是因果关系。
四、拟中心(l)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2)人应该正确对待荣誉。(3)正确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
材料二读寓言《滥竽充数》,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多角度立意——
分析
①从南郭先生角度。正向: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蒙混度日。逆向,肯定南郭先生“溜走”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②从齐宣王角度。批评齐宣王的享乐昏庸;
③从齐泯王角度。赞扬齐泯王的改革精神。
④从乐师角度。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个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好人主义”处世哲学来立论,指出“中庸之道”、“好人主义”至今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弊病。启示人们:人人都要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勇于同一切坏人坏事作斗争,中国才会有希望,兴国才会有希望。
多则材料求同找出中心
例l
①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自己的哪一个球,他说:我最喜欢的是“下一个”。
②有人问着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3名电影导演谢晋最喜欢自己的哪一部作品,谢晋说:我最喜欢的是“下一部”。
③“百花奖”最佳配角刘信义,在回答观众问及他最喜欢演过的哪一角色时,他说:“如果要说最喜欢的,我想还应当是我的“下一个”。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分析
例l三则材料含义基本一致,方向相同,讲的都是一个人取得成绩以后要正确对待,应谦虚谨慎,向自己提出更高进取目标的问题。由此,可确定这样的中心:一个取得成绩的入,应把目标放在“下一个”,“从零开始”,不断进取。成绩属于过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视今天为落后,或要不懈追求等)
多则材料对比取舍找出中心
例2
①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个人都节省一根火柴的价值给我,那么我就是拥有几十万元的富翁了。
②有人想:如果我能给全国每个人都做出一根火柴的价值的贡献,那么我的一生就是最有价值的了。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分析
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哪一种人生更有意义?
例3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分析
材料①用比喻说明环境可改变人,强调环境会对人产生巨大影响;
材料②也用比喻,说明人在不良环境中也可能自我完善,清白做人,强调人有适应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这两种观点各自强调了一个侧面,虽然都有道理,但两者都有些片面。其实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统一的,都是说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这便是二者的“联系点”。作文时可以用“环境对人有影响,但人也有主观能动性”来立论。
小结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材料作文的写作
1、写议论文:
(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
(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
(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
(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
2、写记叙文:
(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
(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
(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
(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
(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
如何写好中考材料作文一、 存在的问题1、 偏题偏题现象极其严重。有三分之一的作文属于偏题作文,得分在45分以下。(1)完全脱离材料写作。文章中既没有任何与材料有关的内容,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对材料的引用。如:写“手表”“青春”。有明显的背作文的痕迹。此类作文得分应在30-36分之间。(2)片面命题作文。由于对材料的把握不够全面,未能将材料所提供的物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象征意义抓住,只从材料中截取某一物象或人物行为进行解读。从而导致作文中所表现的中心与材料本身的命意之间距离较大。如:抓住枯树——表象,新芽——内在这样的象征意义进行命题。出现《看人要看他的内涵,别以貌取人》、《谈主观臆断与深入调查》、《眼见为虚》、《一道关于外表与内在的题》等作文。又如:抓住父亲错砍树后说:“别在冬天砍树。”得出父亲在后悔自己的行为,得出《后悔药》、《莫后悔》、《改错》等题目。还有的抓住枯树被后长出新芽这一现象,得到:是父亲的极端行为导致枯树新生这一错误推论。也有的作文由谈树的生命力顽强引出谈大自然的生命力可畏,得出《敬畏自然》、《一棵值得我们尊敬的树》等题目。以上作文如果严格给分,只能在36-42分之间。此次给分还有所抬高,一般在40-45分之间。2、没有运用好材料(1)对材料原封不动的全文引用。此类引用大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既无对材料的提炼,也无任何形式的拓展、变动,给人一种十分呆板的感觉。(2)将材料作为一个论据。以“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爸爸曾告诉过我这样一件事”、“我曾在书上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或“有这样一件事”作为开头,将材料与其他论据放在一起作为事实论据出现在文章中。如此,完全淡化了材料的作用,使材料的有无显得无足轻重,甚至使用了材料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这样一来,根本无法高屋建瓴的把握材料命意。此类作文大多得分只能在45分以下了。(3)将材料作为引言。由材料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而非围绕材料,深入的展开议论。这样造成对材料的把握浮于表面,出现如《成功,需要谨慎》的偏题作文。3、出现千篇一律的作文内容由于阅读面狭窄窄,知识积累较少,缺乏想象力,很多同学在考场上无法将写作思路拓展开,所以所举事例毫无新意,所讲道理肤浅片面,文章缺少文学的语言和色彩,让老师读来索然无味。此次作文中出现许多相似题目,如《永不放弃》、《雨后彩虹》、《失败源于放弃》等。很多文章所举人物,无非是司马迁、贝多芬、爱因斯坦等,所举事例多为抗震救灾。二、 考场材料作文得分要诀:形稳意准言新1、 形稳指十分规范、严谨的文章结构形式。这好比建筑必定先要有一个结实的框架。平时的作文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加强训练。(1)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议论性散文:主要以书信体的形式出现(放弃其他体裁格式),其基本结构仍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小小说:采用这种体裁写作时,一定注意在文章中要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有突出的矛盾,并通过出人意料的结局揭示材料的中心命意。其基本形式是:人物出场、展示问题==人物活动、 分析问题、凸现矛盾==结局、解决问题、揭示主题。 (4)寓言: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将材料所命之意放大或缩小于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之内。通过动物、植物、人物夸张的活动方式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或引导阅读者的思考==解决问题并揭示中心。2、意准明确我们考场作文必须以扬善弃恶为唯一目的,材料命意必定基于此。在作文立意时,大力宣扬真、善、美,从正面立意一定没有错。尽量不要去揭露现实社会中某些小众丑恶,如官腐商奸等。尤其不要涉及一些尚无定论的社会话题,如中国是否该换血了?教师打学生,学生打老师等。所谓正面,无非指:真实、诚信、乐观、坚强、勇毅、宽容、仁爱等美好的品质。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中,都会以物或人来隐喻这些美好的实质。同时,材料也会为这些美好的东西设置被突显出来的障碍,作文者要学会拨开文字的迷雾,自己提炼出作文的核心内蕴。千万记住: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材料,其实质都是在讲“人”的正确的生命观、世界观或价值取向。切莫以物论物。材料中的物象就是人,物象的变化就是人的精神经历,正面物象的最终结局就是人的最终价值取向。作文时,首先提取出材料提供的物象,然后理清物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主要物象与次要物象的内涵,最后通过主要物象的结局来抓出材料的命意,即材料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或价值取向。根据以上理论,此次作文,首先最容易被提取的物象为:冬天、父亲、枯树。再理清他们的关系为:在冬天里父亲砍了枯树,到了春天,枯树桩上却长出了新绿。其主要物象应是树。如果以树喻人,那么“冬天”和“父亲的砍伐”就当指人所处的困境或人的生命低谷。“长出新绿”即喻人生走出低谷或摆脱了困境。树是如何走出困境和低谷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揭示中心的临门一脚。前面说过了,肯定是扬善。但美好的精神品质也分很多种,到底是什么让树走出了困境。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坚强、坚持、不屈等答案。这些答案已经十分接近核心谜底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此设置了中心)。但是,再读材料,父亲最后说:“记住,不要在冬天砍树。”为什么不要在冬天砍树?仅仅是因为感到了树的坚强、坚持、不屈吗?那么可以在什么时候砍树呢?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物象被忽略了,那就是“春天”。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当时”是什么时候?冬天。父亲为什么认定这棵树死了?因为树枯了。“冬日里”“树枯了”的表象让父亲以为树死了。(有同学也就从“表象==实质”这一层面命题,其实这只是我们追寻材料中心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所以,以此命题者是片面命题了。)树的干枯让父亲对树的活着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所以父亲砍了树。对树而言,面对严冬,面对父亲的砍伐,它无力反抗和改变,它唯有等待,唯有坚持。它在苦难中坚持着,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春天”就是树的希望,是它能坚强、坚持、不屈的理由,是树坚信会到来的光明。父亲最后说:“不要在冬天砍树”,恰恰是父亲顿悟:没有经历春天,谁也不能肯定枯树死去了,自己就是忘了枯木逢春的希望还在而鲁莽行事,由此,我们已经能水到渠成的得出中心——人世间,只要希望还在,黑暗就会过去的。3、 言新(1) 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言新” 形象、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如《给花儿悄悄绽放的时间》(原为《给花绽放的时间》) 严谨、深刻、充满力量感的语言。(张俊杰、郑杰夫的作文) 真实、感人、充满挚情的语言(王靖晓) 幽默,却令人回味无穷的语言。如《潜力股出没,请注意发掘》(2) 论据的运用体现“言新”其一 所举事例必须正确。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列举必须准确无误。如不能准确举证,宁可不用或换用。此次作文中,有一前40名的同学的作文中出现:“勾践为了向齐国复仇”“这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错误论据。同时必须注意,不要举反面人物来证明正面观点,如:举希特勒来证明潜力巨大就不妥。其二 论据要有说服力又要避免陈词滥调、拾人牙慧。建议近期之内做好如下积累:首先,将教材中已学过的重要作家及其生平和重要作品进行整理记忆,以作论据之用。其次,读一两个非文学领域(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医学等)的传奇人物的传记,准确的记住一些重要的史实。如:巴顿将军、洛克菲勒家族、肯尼迪家族、玄奘大师、释迦牟尼、德兰修女、东归英雄渥巴锡等。第三,完整的背两三首哲理诗。其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可做论点或论据。三、 如何成为考场材料作文的吸分高手1、 工整漂亮的字如不能做到漂亮,但力争做到“横平竖直”,做到卷面工整、干净。如果必须删减改动,也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考前训练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拟写作文提纲的习惯,严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2、 有节奏感的文章结构(1)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四部八段第一部分:(1-3段)在1、2段中采用对比论证法,围绕中心,罗列现象,提出问题。第3段引用材料,摆出中心论点。当然,也可先引用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再从正反两方面罗列现象。第二部分:(4-5段)列举一两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6段)结合材料,从事例中提炼出中心论点。第四部分:(7-8段)结合1、2段所罗列的现象,深化或升华主题,解决问题,再次扣题突出中心论点。(2) 小小说、寓言的基本结构:三部六段第一部分:破题。扣住材料,设计引言、序言或题记。这一部分是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组成的寓意深长的议论性的文字,必须出现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以起到揭示主题或寓意的作用。这一部分应独立成段,语言要优美凝练,能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应充分的围绕材料组织语言,切不可故弄玄虚,写一些生涩难懂的文字,要让阅卷者对你所要宣扬的中心论点一目了然。第二部分:正文。围绕材料,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生动的讲述故事。开端(1段):主要人物出场,展示矛盾。(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略写。)发展(2-3段):通过人物的活动、变化深化矛盾。(主要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为高潮蓄势,较略。)高潮(4段):活动双方发生正面直接冲突,矛盾激化。(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生动描述场面、人物的活动,应详写。)结局(5段):通过出人意料的结局,揭示中心。(结局的设计做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不作过多的叙述,多为一句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部分:结题紧扣材料,深化或升华主题。一句充满哲理的文字,与首段文字相呼应,并有力度的结束全文,形成虎头豹尾,作出一篇可看可感的文章。3、巧妙的运用材料在作文时,必须明确:材料的中心就是作文的中心。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运用材料,都必须以揭示材料中心为目的,全文必须围绕材料中心去写。甚至可以理解为每一段都必须贯穿材料中心所涉及的词汇,短语。(1)缩写材料 例如:一位父亲在寒冬腊月砍了一棵枯树,可来年春天,在被砍的枯树桩上却长出了一圈嫩芽,始悟——那一层干枯的躯壳内原来包裹了这样一个顽强而充满希望的生命!(2)扩写材料 例如:那是一个冬天,寒风凛冽,一位父亲砍掉了一棵平常的干枯的树。一冬过去了,父亲又来到山上打猎,无意间,他被蓦然呈现在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就在他砍掉的枯树桩上,竟然长出了一圈绿绿的嫩芽,幼小却鲜翠欲滴。父亲似乎懂得了什么,他告诉孩子:“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现在才知道,它的确活着。孩子,千万别忘了这个教训:别在冬天砍树!因为春天来了,树还有活过来的希望!( 3 )提炼材料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事物的喻意,提炼出一些重要的词语,并将这些词组合成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4寓意深长的议论性的句子或文段,反复的出现在文章中。如例文中出现的“永不枯萎的春天”、“有希望在,春天就永不枯萎”。4、 有深度的论点在谋篇布局、书写、语言都差不多的作文中,论点的深度就决定了分数的高度。(1)突破材料的局限,从材料中提炼出事物的普遍规律。此次作文,材料讲的是“不要在冬天砍树”的事,却可以从中提炼出“不要再困境中丧失希望”这一论点。(2)针对材料所展现的问题,联系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人类提出积极、乐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如:针对“父亲错砍枯树”一事,提出“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要在其身处困境时,给予希望、帮助、支持”这一论点。四、写好考场作文的要诀:求同存异内容:抒人所共有之情,议人所共知之事,举人所罕见之例,用人所未能之语。语言:幽默而不随意,不能出现“是不是有被洗脑的感觉——”之类的语言。 语言丰富多彩但非辞藻的堆砌。 应多有一些充满哲理的句子,让人读之有味。 行文优美而不沉郁,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 与文章主题无关的话,一句都不要说。附:(教师作文)材料作文: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的发现树桩上又发出了一圈绿绿的嫩芽。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现在才知道,它的确还活着。孩子,千万别忘了这个教训——别在冬天砍树。” 永不枯萎的春天极夜来临,人们在摸不到边际的黑暗中号呼奔走,渐渐沉沦,直至绝望。冰雪覆盖,江呼海啸,地动山摇。死亡的阴霾笼罩着人类的天空。人们在绝望中弯曲了曾经倔强的臂膀,把双手交叠放在胸前,静静的等待死亡。可是,也有的人并没有束手待毙,他们在寻找。他们试图在冬天被砍去的枯树桩上找到哪怕一丁点的新绿。他们要在这新绿中重新绽放自己的希望,哪怕夜太黑,路太漫长……三百多年前,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看着满地伤痕累累的僧兵,看着那如狼似虎的蒙古大军,看着康熙皇帝派遣来押解自己进京的钦差大臣,从容的走出布达拉宫的大门。对着数万绝望的藏民,他轻轻的说:“让我走吧,你们细心的收藏落叶的脚印,当菩提的果实响彻空山时,春天就来了。”在那风雪漫天的羁旅途中,在白雪茫茫的青海湖边,24 岁的仓央嘉措猝然逝去。据说,他在湖边的枯枝上看见了新绿。他说:“那是佛的召唤,用我一人的死换来西藏百年的安宁,死得其所。”如他所言,他用死去的方式解决了康熙花了十七年也未能解决的藏区问题;他用死去的方式阻挡了蒙古人对西藏虎视眈眈的目光;他用死去的方式换回了七世达赖的转世,重新点燃了藏区民众的希望。也许,那天在青海湖畔,他看到的根本就是自己,因为作为藏族人民的政治和精神领袖,他必须让自己的子民相信——春天永远不会枯萎。从仓央嘉措近乎神话的传奇人生中,我们似乎看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抗争中,有些代价是必须付出的。正如在严寒的冬天,树木必须卸去绿叶来减少对养份的消耗。正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死去的枯枝下孕育着生的希望。所以,只要我们不曾绝望,那春天就一定不会枯萎!眼下,全人类正面临重重危机----海啸、地震、金融危机、战争、能源匮乏……有些人已经瞪大了恐惧的双眼,等待着传闻中的2012到来。甚至,在梦里也会祈求有一艘诺亚方舟来将自己带走,好远远的逃离那些被自己的绝望压迫出来的“灾难”。当然,也有一些人会更耐心的等待,因为他们相信——树叶落尽,树枝干枯,但树的根还深深的扎于土地之中。生命尚存,希望就在,因为春天从来不会枯萎!现实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玉树不倒,青海长青。格桑花开,花开不败。格桑花(格桑梅朵)是藏族人心中最美丽的花,代表幸福吉祥。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格桑梅朵”,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它就是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的格桑花。在藏族眼里,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第一步找全材料涉及的人或物—————————————————————第二步确定主体人或物————————————————————————第三步确定作者感情倾向———————————————————————第四步为什么褒?为什么贬?—————————————————————第五步找材料中的关键句———————————————————————第六步联系现实展开联想确定最佳立意—————————————————2最美的天籁不久前,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爵士乐女歌手——戴安娜·克瑞儿在北京展览馆举行音乐会。一首歌曲刚刚结束时,剧场内突然响起一个小孩刺耳的哭闹声,几乎扰乱了所有人的心情。有观众开始小声地议论,也有人担心素来讲究演出质量的克瑞儿会不会将孩子和家长“请”出场外,甚至自己拂袖而去。听到孩子的哭闹声,舞台上的克瑞儿也不禁愣了一下神。但她很快便露出了微笑,一边用眼睛寻找着孩子的位置,一边怜惜地念叨着:“哦,宝贝别哭,是不是演出时间太晚,吵到你睡觉了?”克瑞儿亲切、幽默的话语让现场气氛一下子轻松了很多。更令人们惊讶的是,克瑞儿即兴弹奏出舒伯特的《摇篮曲》,并跟着轻声哼唱起来。顿时,悠扬、舒缓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般缭绕在剧场上空。而随着克瑞儿的演奏,那个小孩的哭闹声也逐渐平息下来……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第一步找全材料涉及的人或物—————————————————————第二步确定主体人或物————————————————————————第三步确定作者感情倾向———————————————————————第四步为什么褒?为什么贬?—————————————————————第五步找材料中的关键句———————————————————————第六步联系现实展开联想确定最佳立意—————————————————3会漂的石头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这让我们想到了跳远、跳高、飞机、火箭……也想到“无法停下来”的黄豆豆,以他的身体条件,是成不了舞者的,但他最后却创造了奇迹!石头总是要往下落的,但速度改变了一切,打水漂的经验告诉我们,石头在水上跳跃,是因为我们给石头一个方向,同时赋予它足够的速度。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第一步找全材料涉及的人或物—————————————————————第二步确定主体人或物————————————————————————第三步确定作者感情倾向———————————————————————第四步为什么褒?为什么贬?—————————————————————第五步找材料中的关键句———————————————————————第六步联系现实展开联想确定最佳立意—————————————————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第一步找全材料涉及的人或物—————————————————————第二步确定主体人或物————————————————————————第三步确定作者感情倾向———————————————————————第四步为什么褒?为什么贬?—————————————————————第五步找材料中的关键句———————————————————————第六步联系现实展开联想确定最佳立意—————————————————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帕瓦罗蒂30岁的时候,应邀来到法国的里昂参加一个演唱会。这个演唱会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他很重要。晚上,帕瓦罗蒂就在歌剧院附近的一个小旅馆住了下来。由于旅途劳累,帕瓦罗蒂便提早睡了。没过多久,他就被隔壁房间传来的婴儿啼哭声吵醒了,而且,那孩子好像和他作对似的,竟一直啼哭不止。无奈之下,帕瓦罗蒂索性把孩子的哭声当作歌声来欣赏了,渐渐地竟佩服起那孩子来,因为想到自己唱歌唱到一个小时,嗓子就沙哑了,而这孩子的声音却依然洪亮。如此一想,帕瓦罗蒂立刻兴奋起来。他细心地倾听起来,很快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孩子的哭声哭到快破的临界点时,会把声音拉回来,这声音就不会破裂,这是孩子在用丹田发音而不是用喉咙。帕瓦罗蒂也开始学着用丹田发音,试着唱到最高点,保持第一声那样洪亮。在第二天的演唱会上,他以饱满洪亮的声音征服了所有观众。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