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好比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只要她走过的地方,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到处是鸟语花香,一派勃勃生机.
春天,她不像夏天那样炎热无比;也不像秋天那样死气沉沉,到处枯枝败叶;更不像冬天那样寒气逼人.春姑娘是温柔的,微风吹过就像小手轻轻地抚摸一样,让人感到一丝丝凉意.
春天的景物是最美的.春天的山是翠绿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块巨型的绿宝石.“住”在山上的小树一棵棵枝繁叶茂.走进茂密的丛林中,还可以闻到一股清新的泥土味,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息.
春天的雨更美,细如牛毛般撒在草地上,撒在树林上,撒在花丛里.渐渐地渗透到泥土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他们生根发芽,为春天增添勃勃生机.
雨过后,太阳出来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31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草地上、树上和大地上呈现出一派耀眼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看看,浅绿色的草地,伸绿色的树叶……这么诱人的绿色,
我看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得出来.
也许是因为太美了,也许是被陶醉了,树上的燕子也不禁唱起了动听的歌“叽叽喳喳”.这时,小河也来凑热闹“哗啦啦,哗……”地哼了起来,形成了一首多么好
听和谐的歌曲.微风吹过,小草也轻轻摇动着它那细小的身体,似乎在给它们伴舞.大树伯伯也用“沙沙、沙沙……”的声音为它们伴奏.
啊!春天你是最动人的!你用多姿多彩的绿色装点着世界,你把自己的绿奉献给了世间万物.你是生命的来源,你是希望的开始.“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会。我很奇怪,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地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他们竟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绿色的生命。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1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在悦目的色彩中,还有零星的枯黄,那是残冬留下的痕迹。你也许会叹息:“真是美中不足啊!”是的,望着那几茎折肢断臂、垂头丧气的小草,谁还会有好心境?可是,你不妨削去枯黄的冬衣,你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嘿!里面却是绿的!原来外表枯黄的小草也在孕育着,孕育着更美的春天。
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是春姑娘手中的彩笔勤奋地挥动着;是稚气的孩子们天真地打扮着;是被人们忽视的小草默默地孕育着。尽情地享受着春的色彩的怡悦的人们啊,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了什么?
[评析] 本文观察细致,取材丰富、生动。文章以描写春天的色彩开头,又在开头设问:“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以回答这个问题为线索,对春天做更深一步的描写,构思新颖,引人入胜。
作者在描写春天的色彩的同时,还注意中心思想的深化。在提出春天的色彩“是被枯黄的小草孕育着”这一很新颖、很深刻的立意后,又在篇末提出了“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给读者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思考余地。
绿之忆
每年的初春,便是我心中最有盼头的一段日子――最爱做的事便是每天都到街心公园里转上几圈因为在那里我才能看到成片成片的绿。大到草地,杨柳,小到台阶边的几盆鲜花,几簇绿草,每天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在经历了严冬几场大雪的洗礼之过后,先是在楼顶隐隐望见雪地里冒出的几簇如针尖般纤细的绿草,严寒中却可看透它们柔弱身躯中的那份刚强。再过些日子,树活泼了起来,每天都会都会多出几个嫩得发黄的新芽,也会有新的嫩芽舒展成叶。于是,每过一天,远远地,便可望见花园的绿又深了一层……
如此下去,初春的绿带给我的是对新生命的无限欣喜,是看到万物复苏是心中按捺不住的喜悦与兴奋。那时候,心中的绿便是那春天里顽强的生命,是那春天里蓬勃的朝气,是那春天里小草的坚强,是那春天里花儿的美丽,是那春天里杨树的挺拔……
经过时间的流逝,绿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多了一层。
记得有一天,放学回家,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我的房间的瞬间,顿时我眼前一亮,心中漂过一丝清新的暖意。“怎么样,好看吧。这是我给你的花,放在窗台上,你要是累了,就看两眼,也算是休息。”是妈妈,一副立了功的样子,得意地对我说。
于是,我的窗前也有了一排葱茏别致的绿。小橡皮树的绿,有些发棕;豆瓣绿的叶子油亮油亮的;还有绿萝的那种带着白斑的嫩绿;常青藤的墨绿……晚上拌着茉莉的清香熟睡,清晨便有那一枝散着香气的蝴蝶兰插花送我出门……于是,想到绿,心中又多了几盆花的影子,那是来自家人的关爱,是家的温馨与和温暖。
今年深秋,心中的绿的有添了些记忆――为期一周的军训。每天都会有一片片绿色的方阵穿梭于空旷的大操场上。伴着初升的朝阳,寂静的操场上多了几片绿色,多了嘹亮的军歌声,多了此起彼伏的喊号声。那一片绿,不再娇柔,不再软弱,而是一片万顷挺拔的青春之绿。
从那以后,想到绿便多了几分对军营生活的回忆,那一片片整齐的绿,便是坚强,阳刚,与意志力的象征!
哦!绿一个储存了我心中的美好记忆的颜色。它没有金黄的高贵,却带给我大地复苏的记忆;它没有红色的鲜艳,但依然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它没有黑白那么庄严,然而它却在我心中留下了军人高傲挺拔的雄姿!啊!绿色,一个封存了我美好回忆的颜色!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9,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