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对于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备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个人的磨砺是生长性的,能够以成熟、豁达作为结局。而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高考却是一道难言的伤痕。
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且不论专家所言是否正确,探讨中国高考制度的取向却是个不争的话题。
高考,能否从“应试教育的指挥e68a847a64338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能否科学定位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就业谋生的技能?高考,能否由国家包办的制度,逐步变为推行国家统考和高校自行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发挥高校的主动性和特长?……这是人们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期盼。
高质量的考生,还是高素质的学生?
对很多考生来说,高考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学校毕业班学生高考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举步维艰”、“进展缓慢”,一位教育界人士这样形容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他说,为追求高升学率,不少学校压缩正常教学时间,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复习备考。老师拼命“满堂灌”,根本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弱。
对高三学生而言,他们普遍有着这样的压力:父母亲人的期望、老师的期待以及同学之间的对比。由此要么导致学生产生虚荣心或对自己期待过高,要么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感觉渺茫。
这些压力的形成,固然有着社会现实以及高考制度的影响,但将之绝对化,也表明了学生本身的不成熟。
因为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与之相反,独生子女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
高考制度:爱恨交融,难以割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社会一直将有幸能被大学录取的少数人称为“天之骄子”,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年中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比例是21∶1。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当年考大学的高淘汰率已不复存在。
中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新生,当年,全国高校就扩招了45万新生,增长幅度为42%。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早在2000年高考录取率就已提高到65%,这意味着100个高中生中,有65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国平均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57%,各地差距也在迅速缩小,国家近年来每年都扩招20%以上。
2003年,教育部实行的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允许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著名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高考制度的松动,也是中国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突破。更多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但是,5%的自主权却也让大学校长们大伤脑筋:如何保证不让自主权变成腐败的土壤,成为关系和金钱的通道?
抨击?赞同?彷徨中的中国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至今,走过风风雨雨20多年,一些关于改革高考制度的微词也从未间断过。
——“一考定终身”,误人子弟,偶然性大,高考制度已经把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推到了极致;
——高考内容的设计背离素质教育的精神,死记硬背的考优秀,而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无缘高等教育,这是高考公正掩盖着的另一个不公正;
——高考作为指挥棒,误导了义务教育,学生在过分狭窄的知识上下太多功夫;
——高考的招生比例有歧视性,突出表现在分数线不统一,如某市的重点大学分数线低于某省的大专线。
回首高考制度,确有千般不是,万般无奈,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通过高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很多农家子弟通过这一制度设计,得以打破城乡藩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
对高考制度的批评意见不乏合理性,但评价一项制度的成与败,必须站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层面来考虑。
设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在于弥补人才断层,讲究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从高考内容的设计来看,考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对全社会的人员而言,都是公平的。这些知识,只要个人想获取,都能得到,不因贫富、城乡的差别而有所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由于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教育公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防止腐败和黑箱操作,分数才被不得已地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考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考察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考察能力上确有缺陷,但通过一个人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其能力的高低。事实上,高考状元绝大多数并非高分低能,人们对考试制度的指责只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随着一些高考舞弊事件的曝光,人们对泄露考题和徇私枉法的行为非常愤慨。在多数人的心目中,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目前保证教育公正的唯一办法,是保障全体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方面比较合适的一种设计。确实有一部分特殊人才,不适应这种考试,而被抛在高等教育之外,但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早已有所重视。诸如保送生制度,都是针对这些弊病而提出的针对性措施,但近年来对保送生制度的叫停,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只有高考这种形式,才能真正保障每个学生真正地有平等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考不能承受之重
不管是否意识到,当前的高考制度确被附着了太多的功能:要“跃农门”,要通过高考获取好身份、好地位。
世界上永远只有相对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平等。到目前为止,对于教育问题,还没有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具平等性的制度。这一点从取消初中重点校,划片排位所带来的后果中可以清醒地看到,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只能是“票子”、“权力”、“关系”面前的人人平等。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能从精英教育真正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现实情况下,初级和中等教育还只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走。因为在中国目前城乡教育有着天壤之别的情况下,死读几门核心课,对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子弟来说,才能保证他们真正有机会参与相对公平的竞争。
客观而言,现行的高考制度,承担了其所不能承受之重:高考制度的最大问题,在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重大缺失,从而导致“千军万马只能过独木桥”。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几乎完全由国立大学担当。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大学学费,由此出现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上不起大学的现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对《环球》杂志记者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如果无力送孩子上大学将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他们宁愿举债也要供养孩子读大学。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混淆了大学投资的义务主体,培养了一些大学生的懒惰思想。其实,即使在发达国家,学费也是一种投资;如果大学生认为家长供养自己读书天经地义,或者认为社会应该承担自己上大学的费用,缺乏回报意识,这样的孩子不读大学也罢。
展望中国高考制度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下功夫,不要把学生都引导到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和熟练操作上来。要使学生在中学真正学到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知识。
专家介绍说,美国大学的选拔标准除考试成绩外,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
为鼓励素质教育,革除“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弊端,从2004年高考开始,上海市教委将尝试在高中试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考查后进行录取的做法,供普通高校录取时参考。
这些探索,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希望。当然,教育制度上要有深刻变革,必须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的教育体系。使高考真正摆脱其身上附带的身份、地位、前途等一系列本不由其承担的东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城乡二元结构被真正打破,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真正摆脱精英教育的窠臼,使个人的发展不再受地域和城乡的束缚,个人的发展机会实现了真正的平等,高考也就不再会成为所谓“人生第一考”的尴尬。
一位高三老师曾提出“享受高考”的说法。在他看来,高考不仅是一场成绩上的选拔,还是一场心理的竞争,而心理力量恰恰是一个人多年经历的整合。
可以想见,当摆脱了目前附属在高考制度上的种种不合理因素之后,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变成“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说高三,不就一年不到的艰难。
我说高三,不似你想象中的简单。
无止境的试卷、无休止的考试,一切都跟随高考的模式,这些早已是预料中的事。无须惊叹,无须挣扎,这是你必经的一条路。
可是当周围的人都在题海中奋战之时,你会不会也有偶尔的失落无处言说。
有多久,你和你的闺蜜没有好好坐在一起吃一顿饭,聊一些新鲜的八卦和心底的小心思了?有多久,你见到他时内心不再有小小的悸动,亦无法再为球场上帅气的他动容了?有多久,早出晚归忙于学业的你已没有和父母好好谈谈心,你和他们之间除了成绩再无别的话题?
你记不起,我亦忘了。
因为在这条路上,你要集中注意力,你要沉下心来,以至于你忘了只有自己一个人时的那种孤独。偶然一瞬,你又会记起曾经的画面,但欢声笑语,嬉笑打闹却再不能复。于是你觉得所有人都忘了你,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着,都为了六月的一场考试而麻痹了感情,少有了联系。
原来这条路不只有辛苦,还有孤独。可你不甘,不甘于你的青春就这样平淡,就这样一天天地复制下去。可此时的你已无法回头,再不甘,也没有办法。像海上的浮木,靠不了岸,亦沉不到底,你只能随着海水继续漂流。
你一个人,走在早已熟悉的路上,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你想哭,却只能眼泪满眶,无法流出,因为太过压抑,无法突然释放;你想找个人倾诉,却发现很难有人有时间听你诉苦,又或许能听你诉说的人,并不能懂得你心里的苦,那么说了也是白说。所以,你怎样都找不到一个排解的方式。忍受,是你现在唯一的选择。
其实,早在踏上这条路之前,你已有了心理准备。然而,高三的生活好似不透风的墙,没有一丝缝隙,让你无法喘息。你难过,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有人追问原因;你放松,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有人陪你玩乐;你跌倒,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有人将你扶起。
时间像泄洪的水,一直奔腾向前,从不为谁的失败而有片刻停留。
面对模考的惨淡分数,面对直线下滑的名次,你感觉天都塌了下来。然而,迎接你的不是安慰的话语,等待你的不是信任的目光,你面对的只有无尽的责问———是否因为别的事情分心?是否为不相干的人分散了精力?
尽管步履维艰,但这条路都已走了这么久,你也只能苦撑到最后,因为未来的六月是你一直以来苦苦支撑的动力。你告诉自己,只要坚持就能笑到最后。
是的,你跌倒了,但爬起来就没关系了;是的,你被打7a64e58685e5aeb9365败了,但不被打倒就行了。
你还有那么多美好的记忆可以怀念,你还有那么多青春的梦想未曾实现,怎么可以撑不下去?怎么可以到此为止?怎么可以轻言放弃?
坚持就是你的信念,而信念就是天边的一道光,就算在这艰难的跋涉中,也能让你找到努力的方向。
你说高三,就算受了点伤又怎样,只要我们还有梦想。
我说高三,失败了就重新再起航,六月就是最终信仰。
高三(Kaiser3344倾情奉献)
遥望苍苍海,苦苦难企及。峥峥男儿骨,誓将沧海渡。——题记
年华似水,转眼我已踏进了高三的大门,开始了我盼望已久的沧海之旅。品味酸甜苦辣,挑战人生极限,高三,我来了!
走进高三,怀抱激情与理想。前方有彩虹,前方有鲜花。尽管路途遥远,尽管海浪汹涌,我仍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美好的理想,扬帆启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孤舟之于沧海的确显得渺小,但只要有拼搏的斗志,掌舵扬帆时谨慎小心,从不对目标怀有丝毫的懈怠,必能够让“欲将光阴寸寸情,不忍年华白白逝”的心志,树立成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
走进高三,坦然接受人生的挑战。人生并非是一条平坦的道路,鲜花总是和荆棘相伴的,沧海自有沧海的壮观,沧海也自有沧海的凶险。还记得老人与海的故事吗?或许有人会说,是的,还记得。圣地亚哥老人在凶险的大海中险些丧命,最终还是没能把那条大马哈鱼给带回家。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的确令人感慨。这是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故事,但也是一部挑战命运追求卓越的壮丽史诗。既然有挑战,就必然要面对未知的凶险与困难,人活着,就应该像老人那句豪情盖天的话所说的那样——“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2败。”走进高三,我将带着老人这句铁骨峥峥的话启程,坦然接受人生的挑战,坦然面对失败的哭泣。
走进高三,我将迎来自己灿烂的笑容。挫折和失败并不可畏,那只会让一个真正的男儿越挫越勇。风雨肆虐,并不能代表阳光从此就不再明媚;风雨肆虐,只会让勇敢的弄潮儿更添几分豪气!我不知道哥伦布在到达美洲大陆之前,是如何面对那些阴风怒号、恶浪肆虐、危机四伏的日子的。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敢于傲立潮头高声放歌的真汉子,一个以挑战和成功证明自己的好男儿。那个历程,那片海域,那个大陆,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走进高三,在几多悲痛几多欢喜中,我将把自己灿烂的笑容,涂抹成一个亮丽的青春。历经风雨,那片水平如镜、波光磷磷的海域,将会对我成功的微笑作出最好的诠释!
青春,就应该胸怀壮志,青春,就应该把豪情写在脸上,让挑战与成功诠释生命的内涵!沧海横渡,高三,我来了!
【楼主】若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