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黑山谷的静谧清欢
这个夏天,我像一朵云,飘到黑山来。
田园小说给我一个模糊的轮廓:择山而居,总有微风吹过柠檬黄的田野,风信子在雨水敲击下叮咚作歌,日子该是丰盈而惬意的?
路过一些错落的人家,也觉得是山间跳跃着的一个个自然生长的元素。那面容,远比都市安详宁和。我羡慕地暗暗思量时,已来到这座有些神秘的山谷谷口了。
有游客去租雨衣,大号的透明雨衣把他们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张脸,却未见他们的厌烦,都像小孩子们欢喜。这雨丝冰清玉洁,几乎想抬头吸进嘴里,要知道,山下正是炙热烤人的季节。当地农夫一脸憨实笑容,说,你们运气真好,雨天看谷景最安逸。
鞋跟在山间青石板路上脆脆地回响,一直在下山,下到谷底。到处都有泉眼,缀珠成帘,嘀答声颇像背景音乐伴人行路;两边暗绿的高山一重连着一重,像巨幅的水墨画屏风,有意把山谷与外界隔绝开来,要努力抬起头,才能看见明亮的天;四处弥漫着泉水与青草的香气,深吸一口百脉通畅。
山路时陡时平,时宽时窄,蜿蜒伸下。极目望去,只觉得前方好像一片亮光,朦朦胧胧。待走近一看,一弯碧水,清丽绝俗,腾地跳进视野。就是著名的鲤鱼河了。
但见远山环抱,轻烟笼罩,鲤鱼河宛如一条银带镶嵌在山谷之中。这才领会到雨景之美妙,因为雾气氤氲,更使河谷添了韵味,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娇羞之感。看习惯了长江的雄浑滔滔,忽然见到这绝美的小家碧玉般的河流,真觉得风趣别致,神清气爽。据说鲤鱼河因盛产野生鲤鱼而得名,又有一说,月光下河床波光粼粼,很像鲤鱼的鳞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2片。听得游人啧啧,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当地山民又唱起了黑山原生态苗族山歌,声音高亢,曲调奇美,引来大家击掌叫好,不亦乐乎。
过“荡桥”时,游客完全被黑山谷迷住了:桥在河上浮着,一荡一荡,有坏小子拉住护绳,故意猛烈摇晃,吓得前面的女孩子尖声惊叫,也令旁观者开怀。大家说这是个考验爱情的地方,女孩子害怕的时候,男生正好表现出自己的护花特质,温存相扶,有人马上给它取了个美好的名字:爱情桥。
黑山谷虽然已成旅游胜地,但因为没有受过什么工业污染和人为破坏,景点原汁原味,全无雕琢之工。茂密的绿萝如飞瀑般泻下,与河水的银光相映生辉;处处野花野果,粉红浅紫,嫣然可爱;偶有几片落叶和花瓣悠然地飘浮,一两尾鱼儿悠游,一两只螃蟹爬行,路人如临仙境。
“偷得浮生半日闲”。于我看来,大都市是璀璨阳光的世界,光太强,人也太忙,生活的颜色交错得分不出,像一道红一道黄争着辉映的霓虹灯光,夺目却难免刺眼;而黑山谷的映象是单一质朴:落日挂得远远,松针如墨绿的大花,村落像写生的静物,周遭的风景不风骚不招摇,如潺潺流水的慢歌行板,一切都蒙上了一层从容不迫、率性而为的色彩。身在山谷,无论来的路上气温再高,心再闷,或情绪再烦躁,此刻都感觉静谧清欢,散漫慵懒,如“第二家园”般让人神定心安。
高考都结束了,还写什么?你去看一下有个法制类的节目主持人说高考的事情,去网上搜一下,把那段话写下来就经典了。
高考制度:爱恨交融,难以割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社会一直将有幸能被大学录取的少数人称为“天之骄子”,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年中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比例是21∶1。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3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当年考大学的高淘汰率已不复存在。
中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新生,当年,全国高校就扩招了45万新生,增长幅度为42%。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早在2000年高考录取率就已提高到65%,这意味着100个高中生中,有65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国平均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57%,各地差距也在迅速缩小,国家近年来每年都扩招20%以上。
2003年,教育部实行的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允许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著名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高考制度的松动,也是中国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突破。更多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但是,5%的自主权却也让大学校长们大伤脑筋:如何保证不让自主权变成腐败的土壤,成为关系和金钱的通道?
抨击?赞同?彷徨中的中国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至今,走过风风雨雨20多年,一些关于改革高考制度的微词也从未间断过。
——“一考定终身”,误人子弟,偶然性大,高考制度已经把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推到了极致;
——高考内容的设计背离素质教育的精神,死记硬背的考优秀,而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无缘高等教育,这是高考公正掩盖着的另一个不公正;
——高考作为指挥棒,误导了义务教育,学生在过分狭窄的知识上下太多功夫;
——高考的招生比例有歧视性,突出表现在分数线不统一,如某市的重点大学分数线低于某省的大专线。
回首高考制度,确有千般不是,万般无奈,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通过高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很多农家子弟通过这一制度设计,得以打破城乡藩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
对高考制度的批评意见不乏合理性,但评价一项制度的成与败,必须站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层面来考虑。
设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在于弥补人才断层,讲究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从高考内容的设计来看,考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对全社会的人员而言,都是公平的。这些知识,只要个人想获取,都能得到,不因贫富、城乡的差别而有所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由于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教育公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防止腐败和黑箱操作,分数才被不得已地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考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考察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考察能力上确有缺陷,但通过一个人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其能力的高低。事实上,高考状元绝大多数并非高分低能,人们对考试制度的指责只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随着一些高考舞弊事件的曝光,人们对泄露考题和徇私枉法的行为非常愤慨。在多数人的心目中,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目前保证教育公正的唯一办法,是保障全体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方面比较合适的一种设计。确实有一部分特殊人才,不适应这种考试,而被抛在高等教育之外,但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早已有所重视。诸如保送生制度,都是针对这些弊病而提出的针对性措施,但近年来对保送生制度的叫停,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只有高考这种形式,才能真正保障每个学生真正地有平等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