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路边的大杨树地起劲儿的玩着击掌游戏,哗哗哗,哗哗哗…… 田间大豆的胳膊下面藏着麦粒似的小花,有白的、粉的、淡紫色的,可漂亮啦,用鼻子嗅一嗅,有股淡百淡的清香。
棉花姐姐的头上也扎起了五颜六色的头花,红的像火,白的度如雪,黄的似金,粉的似霞。棉花的花蕾像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的脑袋,下面的花桃真多呀,像一辫辫大蒜,我想这或许是孙大圣偷来的蟠桃送给农民知伯伯的见面礼吧。
田间的玉米都当上了妈妈,一个个都抱起了可爱的小娃娃,娃娃们的头上都戴着红缨帽,嫩嫩的红缨迎风摆动,我仿拂听到娃娃们咯咯的笑声。玉米叶就像妈妈的大手掌温柔的抚摸着自己的宝贝儿。农民伯伯为了防止鸟儿破坏快熟的高梁,就在它道们的头上每人给套了一个方便袋,这下可好专玩了,好像一群戴着五颜六色帽子的调皮孩子,模样滑稽极了。
回来的路上,太阳公公戴着红色的绒帽子钻出了被窝,在树林的后面和我捉迷藏。过了一会,天空的云彩被太阳映红了,好像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火焰,太壮观了。 属
我禁不住欢呼起来:“大自然,我爱你!!!”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e68a84e799bee5baa6331:“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我们先去了乌兰夫纪念馆。馆前立着一尊铜像,铜像高4.4米,重4吨,正是老革命家乌兰夫同志的铜像。乌老铜像着呢子大衣,戴宽边眼镜,手持手杖,他神情坚定,目光充满自信,正在守望和关注着这片他曾经为之奋斗半个世纪的土地。铜像台基上方一面五星红旗正随风飘扬,台基前方立着少先队员们敬献的花圈,台基周围环绕着苍松翠柏,一片肃穆景象。站在铜像下,我们禁不住肃然起敬,对乌老立下誓言: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天天向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进入馆内,共有八个展厅,按照史实顺序分为“少年斗志投身革命”、“赴汤蹈火再展红旗”、“武装民众奋起抗战”、“团结建设振兴边疆”、“为国操劳鞠躬尽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5瘁”六大部分。听着解说员的介绍,看着乌老的生平简介和乌老生前的物品、历史照片、绘画和文献资料等,我似乎也被带到那个战火纷飞、戎马生涯的年代,眼前的乌老在我心中逐渐丰满起来。整个陈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乌老光辉战斗的一生。乌老这种生活简朴、胸怀坦荡、立场坚定、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深深感染着我、教育着我,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出了纪念馆,我们来到了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博物馆展厅包括远古生态环境、地质矿产资源、近代民族民俗等七个基本陈列厅和六个以音乐、美术、衣冠等内容为主的专题陈列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