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今天我翻看相簿的时候,偶尔看见了一张照片,我拿着这张照片忽然有了一种亲切感,妈妈对我说那是我小时候的照片。照抄片上的我头上只有一缕头发,一副可爱的帅哥模样。妈妈说那袭时候我才半岁,我忽然有一种怀念之感,牢牢地抓住这张照片。
看着照片上,我穿着既陌生又熟悉的白色外套,里面是一件不能再小的肚兜,这件肚兜我还见过只不过已经放在一边很多年了。我对小时候充满了怀念,心里想着仿佛这里有一道门,只要我从这扇门里走过就能穿越时空,回到童年。想百着想着,这扇门好像对我打开了,我毫不犹豫的走进了这度扇门,可是面对看见的一切我又是一片茫然。面前的这些叔叔阿姨究竟是谁啊?我现在在哪里呢?种种疑问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出来。我慢慢地走向人群之中,人群中围着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十分可爱,他的眼睛凝视着远方,他也许是在看他的爸爸妈妈吧,他的爸爸妈妈真的好年轻!在他们的身后还问有一排房子和一片看不清的小树林……我正想努力把答一切看清楚的时候,忽然一阵风把我卷走了,我在奋力的大叫:“不要、不要”!可是我还是被岁月的流逝无情的拉走了。
游过圆明园,看来着那饱含着历史痕迹的残垣断壁,看着那只能写在纸上的辉煌,看着那被焚烧的乌黑的墙壁,心中总有些什么在跳动。看过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听着那刺刀穿过肉体的声音,听着那中华人民绝望源的哭号和日本鬼子残忍的冷笑声,听着那铁锹埋葬生灵的毁灭之音,血液中总有些什么在沸腾。听过在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铿锵有力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百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看着新中国的旗帜缓缓升起,五星红旗的光辉照耀着盛起的中国。所有的中华儿女们在呐喊着“中华人度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们万岁!”被禁锢了数千年的东方之巨龙终于挣脱束缚,一个崭新的中国带着崭新的希望崭新的梦想,问诞生了。 梦想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然而实现梦想却异常的艰辛。多少革命先辈不断地用生命和鲜血斗争努力,多少仁人志士对答祖国无私奉献,多少劳动人民沥尽心血的付出,才共同铸就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0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