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013广东省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有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广东高考作文(范文):
神圣的尊严
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得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尊严,是一个人的颜面,是一个人得到他人认可的某种东西。这种颜面不是虚荣的面子,不是用来炫耀的某些东西。
尊严,是一种操守,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种通过自尊自爱,从而得到他尊他爱的美好感受。
尊严是神圣的,不可侵犯,不可亵渎,我们应该捍卫尊严。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必定是黯淡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人都应带着尊严活着。有了尊严,你才会看得起自己,从而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逾矩;有了尊严,别人才会敬重你,你的所作所为才有意义。一个人,一个民族,如何获得尊严,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靠自身的修养,靠骨子里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自敬者人恒敬之,自贱者人必蔑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有尊严地活着才有意义,决不可放弃做人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
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捍卫尊严。
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33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文强、许迈永、曾锦春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
尊严,不是谁特有的,世间万物都有尊严。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尊严是平等的。上至伟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严。
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点评】文章论证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首先由一句名言和一个事例自然引入尊严话题,再简要论述“什么是尊严”;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重点论证“人为什么要有尊严”,既有古代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又有当今社会上的反面典型,恰当地使用了“素材二”中的句段,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使用的素材或典型或新颖,材料非常丰富,论证充分。
广东2013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胡家俊
广东2013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一平
广东2013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发布: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徐珊
广东2013高考优秀作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小蓬
广东2013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公布: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
“新近发生”,是说新闻发生的时间,一般来讲,新闻越新越好。
“事实”是整个新闻写作的逻辑起点。新闻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事实是客观的,不能杜撰。这里的“事实”,是指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报道”,指选用恰当的新闻体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传播。
以上三个方面是构成新闻定义的基本内容,缺一则不能构成新闻。
“新闻”这个词,虽然对一般读者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如果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就不那么容易了。迄今为止,新闻界有无数泰斗都对“新闻”下过自己的定义。遗憾的是,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简单而又公认的定义。现不妨从众多观点中举出一些颇有代表性的定义:
1)新闻就是针对人们读你的报道以前还不知道的事件、事实或观点的一种全新报道。
2)凡是及时的、能引起一部分人兴趣的东西,便是新闻。而最好的新闻则是那种能够激起最大多数人最大兴趣的东西。
3)新闻是指人们能及时获悉的事件、观点或见解,它能吸引或影响社会上的许多人,并能为他们所理解。
4)新闻是对任何事物的及时报道,对于读者群体中的许多人来说,这类报道具有重要性、实用性或趣味性。
5)狗咬人并非新闻,人咬狗才是(大)新闻。
二、新闻的特点
我们知道了新闻的定义,还要了解一下新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及其写作特点。简单概括起来,新闻的要素就是五个W和一个H。即“什么时候”(when)、“哪里”(where)、“谁”(who)、“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
给大家介绍了新闻的基本要素,等于帮大家解剖了一只麻雀,看到了新闻内部的构造。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往下学习就容易多了。光说了内部,让我们看看新闻的外部还有些什么特点吧。外部看新闻,新闻具有这样五个特点:真、短、新、快、活。下面就详细说说这五个特点。
1)、新闻应该——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虚假的、幻想的内容都不应该写到新闻里来。
事实是指客观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的真实情况”。“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前提。也就是说,没有事实,就无从谈新闻。事实是客观的,是不以记者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是你喜欢它就发生,你不喜欢它就不发生。这就告诉我们,事实无论如何都不能凭空编造。这就引出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希望大家记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衡量一篇新闻稿件写得好不好,不完全看它的用词美不美,也不完全看它的结构精巧不精巧,而是它是不是讲了一个重要的新闻事实。有的时候,只要把事实介绍出来,不需要你再多说一句话,事实本身就成为最好的证明。比如说有这样一条消息:“客运公司坚持进行学习雷锋活动,这个季度他们共做好事58件。”在这里,客运公司的同事一共做了58件好事,通过这个事实,让我们感到这个公司的同事在学雷锋的过程中既态度鲜明又做法扎实,同时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那么,新闻一点也不能虚构吗?
采写员写文章一定要做到“三脚着地”,贴近生活采访写作。有的小记者问,我虚构一点点都不行吗?不行,半点都不能虚构。你想,读e68a847a64331者可是把报纸当作完全真实的东西在看,你文章中有一点点虚假,就是对读者的欺骗。谁愿意当这种骗子呢?记住,我们采写员是“陆军”,永远不能做空军。
2)、新闻应该——短
新闻是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人们都渴望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因此,“用简短的语言报告事实”,成为读者、观众的期盼。
如果发生了一件新闻,比如说山上突然起火了,让你去报道,写一篇消息,你从起火的危害写到起火的原因,从地理位置写到火势,从消防队员行走路线写到路上交通阻塞,有从组织领导写到群众积极踊跃参加救火,最户才写到火终于被扑灭,洋洋洒洒也许会写1000多字,可是我们要问——这些内容是读者渴望最先了解的内容吗?
读者此时最关心的有三点:一是起火的原因,二是大火是否被扑灭,三是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这样一件新闻,应该最多用200字,或是更少的字就能表现出来。
那么,长东西就不是好东西?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新闻报道还是短些好。
3)、新闻应该——新
新闻新闻,首先要新。这一点其实在第一课里我们已经讲到了。这里再提醒大家注意:新闻,一是指内容要新,不重复旧的内容,二是形式上也要求新,注意表现上不落俗套。打个比喻,新闻应该是个新娘,不仅人新,而且打扮也要新。
新闻一定要新,同时还要有价值,这是我们对采写员采写新闻的一个重要要求。
4)、新闻应该——快
新闻报道一定要快,要及时。在成人报社里,经常听人讲:‘这篇稿子是隔日黄花,不能再用了。用“隔日黄花”来形容新闻已经陈旧不能再刊用了。所以,作为采写员,一定要记住:新闻是讲究时效性的,再好的新闻耽搁了时间采写、耽搁了时间发稿,都有可能很快成为旧闻,不再被采用。
搞新闻的人都要脚踩“风火轮”,风风火火去采访,风风火火写稿子,然后风风火火去发稿。在稿件的开头,在交代五要素中第一个W——“时间”的时候,最好不要让人看到“最近”和“前不久”等字样。
5)、新闻应该——活
这里说的“活”,是指新闻的表现形式要活。“活”是相对“死”说的。新闻本来就是鲜活的内容,如果内容枯燥,表现形式古板,语言生硬,就会令人生厌。形式的活,主要指写法的活,语言的活,也包括排版的活。
我们第一期采写员培训内容,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就为大家讲到这里。下一期培训,重点为大家介绍两种常用的新闻体裁,通讯和消息。大家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留点心,看报纸听新闻的时候,多琢磨。所谓留心处处处皆学问。最后祝大家多出好作品,休息好,工作好,玩得好,当然,也要学得好。
湖南卫视在娱乐节目的发展中,重视zd人文关怀元素的适当导入,播出的综艺节目往往都具有人文价值,不仅能够缓解和释内放人们心中的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新风尚、传递正能量、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等,能在观容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节目有生命力。
应从两个方面去写:
人文关怀:
既要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要关心和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记者的使命与价值所在。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应时刻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存放在心中、体现在笔下。而要将此体现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把人的情感、人的感受充分考虑在新闻的各个环节中。
所谓正能量:
就是一种积极生活的品质与力量,包括自信、达观、乐于交流、包容、积极接纳他人和世界等。只要我们具备了足够的正能量,我们就足以自我协调负能量的干扰,而让生活显示出阳光灿烂的健康品质。
与此相反,一旦我们缺少正能量,又淤积了太多的负能量,那么个体生活就难免每况愈下,节节后退。
获得正能量关键在家庭大德教育,其中精神资源的积蓄,便是正能量。所谓家庭大德,指的是在家庭中,或者通过家庭,而体现出来的对社会正义、公正、秩序、民族国家等更高事物的认识与关注,学会爱、包容、积极的社会交往、与人为善等。
在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下,我们懂得勤劳、简朴、守孝这类的小德教育,但也忽略了尊重生命、契约这类关乎社会的大德教育。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隔阂中,个人适应小家庭生活的教育是成功的,而接受的家庭大德教育却还很匮乏。它的缺失与匮乏,使很多人感到社会正能量远不够有分量。人们乐于随大流式献爱心,却缺乏善的自觉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寻找正能量,还应该学会消减负能量。选择以积极奋进的方式来提升自我、缓和自我生命之中的负能量。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概念,而是一个囊括了家庭小德与大德的全方位教育工程,但是现在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传递正能量的方式,无非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正的建立与制度的完善,以鼓励民众安分守己、正当致富的生存路径;是文化与教育的改善,全面提升社会的整体教养水平。
正能量非自然而生,它是个人修养与生活历练的结果,也即教育启迪、文化历练和生活养成的结晶。正能量就其实质而言,乃是文化教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