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一、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再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9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②多角度原则
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一个典故等等。 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方法与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或读后感的写法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文章的第一部分引述的内容不同。一事一议的文章开头要概述事件,读后感的开头部分要概述所读的书或文章的内容,给材料议论文的开头则要概述题目所给的材料。 这类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是: ⑴概述材料大意。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还应注意选择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密切相关,与中心论点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 ⑵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点提炼得不准确,文章就会跑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⑶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明论点的正确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分析说理过程中既要广泛展开,阐述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说清现实意义。 ⑷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特别提醒:材料作文中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过程中。 ◆指导文章之一/材料作文五大忌(朱永明作) 回顾多年高考作文,我们就会发现供材料作文因其具有读写结合、不易猜题的优势而成为考试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近几年流行的话题作文,虽与供材料作文有些区别,但形式上仍属提供材料(话题)作文。可以预测,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供材料作文仍将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供材料作文的训练虽已受到了广大教师和考生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和评卷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供材料议论文的一些失误点,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审题立意偏离材料主旨。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读懂材料,读透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根据材料中心准确立意,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一定要全面考虑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联想,选准最佳角度,确立中心后方可动笔。千万不可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下面一则材料: 有一天墨子有事到染坊里去,看见染色工人在染各种颜色的丝。他看了一阵,叹息说:“丝原来是白的,但是,把它投进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的了;把它投进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的了。” 有的同学读了之后,说墨子思想保守,丝只有一种颜色有什么好,五颜六色有什么不好,世界需要多种颜色。很显然这位同学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他没有抓住这则材料的主旨,墨子所叹息的是染缸对丝的影响太大了,而并非叹息工人们把丝变成了其它颜色。也就是说墨子从中看到了环境对丝的决定作用,墨子在那一刹那想到的是环境对人的作用。 二、对原材料不作处理。材料作文最基本的写作思路是“引—议—联—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原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看似简单的“引”,操作起来也不太容易。什么地方引,引多少,怎么引都必须明确。有的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让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写作;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材料作文写作要求的表现。正确的方法是在文章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材料,并分析提炼出观点。只要把原材料的主体内容说清,并尽量把要立论的东西说明白即可。 三、对原材料不作任何分析。有点学生引述了材料后,马上说我们从中看到了某个道理,且不说这个道理正确与否,在一则材料后突然冒出一个道理,让人感到非常突兀,有前后脱节的感觉。如墨子的那则材料,有同学引述后马上说,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说起理来。这是不大妥当的。至少你应该分析一下,墨子为什么叹息,墨子的叹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然后才能说这里反映出什么问题,有什么道理。缺了这一环节,上下文就不太连贯。 四、角度选择不当。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打开思路之后,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进行议论,这和命题作文选择写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的。怎样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呢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 如下面这则材料: 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事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成名,再举方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看不中,韩愈于是落第。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还是陆贽,试题也跟上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次交卷。陆贽又仔细看了,这才发现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头一名。 有同学写作时,选择了“韩愈落第”这个角度,推出了韩愈落第是缺乏毛遂自荐的精神的观点,也有同学推出了第一次考试高手多,韩愈“考”不逢时的观点;还有同学选择了考官陆贽这个角度,说他不负责。这些同学思路放得很开,但没能总体把握材料,选择的角度不当,把自己引向了胡同。 其实,上面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一从韩愈角度:可贵的自信心;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的品德;自信与实力。二从陆贽角度有:实事求是;勇于纠错的胆识;知错必改。三从整体角度:是人才终会被发现;真金不怕火炼等。只要在这些角度中对比一番,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时代意义的一个去立论,写好文章就有了一个前提。当然,角度的选择应尽量在小、新、深方面作一番努力。 五、就事论事,不联系现实。议论要出新意,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想。议论文要求作者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必须显出思考的深度,能够跳出人云亦云和就事论事的窠臼。墨子那则材料作文,我们读到最多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论据的贫乏,思路的闭塞,使得有许多同学望了该怎样联系现实。其实小到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大到社会环境,无一不是可谈的内容。动物园里的动物因为环境改变而失去生存的竞争力,大锅饭使得企业失去了活力,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中国加入WTO的大家庭,信息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现在提出的三个文明建设等,随便取一样往深处思考,都会闪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如果能突破就事论事的框子,扩展材料的意义,赋予材料广阔的背景,关心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从宽阔的背景上审视上述材料,无疑会触发更多的联想,也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议论文来。 ◆指导文章之二/增强话题作文的材料意识(梁种玉作) 近年,高考应试作文已定格为给材料的话题作文,为你提供一个材料,由此圈定一个话题,并在诸多“注意”事项的制约下再让你作文。如此命题,据说是不让考生押到题。如何对付这样的命题,我们真还得好好地研究一番。 就目前应试的情况看,相当数量的考生还不明白命题者的用意所在,尚未找到对付的高招良策。通病之一是简单化地以话题为作文题目,他无视于话题之前提供的材料,还以为自己是在作一篇命题作文呢。通病之二是整篇不见文题中那些材料的影子,还以为自己绝非人云亦云之辈,俺自个儿的材料丰富着呢。 殊不知,这种种淡化并无视材料的做法正落入了命题者的圈套。为此,考生首先须明确,这提供的材料是用来干什么的。 显然,如今话题作文中所设的话题与以往命题作文的作文题是不相同的。那话题并非孤立地存在着,它受到题中所提供材料的制约,为考生的审题立意设置了障碍。其实,那些话题作文题及内含的材料是由大量的信息组成的,它虽为考生圈定了作文的范围,提出了诸多制约的要求,却也为考生提示了作文的方向。为此,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1于这材料,我们大有琢磨一番的必要。请看下面这个作文题。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谁不曾感到过累?有人为情所困而累,有人为名利所惑而累,有人为生计所迫而累,有人因学习的重压而累,有人因工作的繁忙而累,有人因执着的追求而累……而不同的人对待人生的“累”也不尽相同:有人对累牢骚不断、怨言重重,有人怕累而竭力躲避、多方推托,有人虽累而乐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 那么,你呢?“累”能激起你怎样的感受?唤起你怎样的回忆?引起你怎样的感悟呢?请以“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⑥书写端正、卷面整洁清楚。 就这个作文题而言,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便是我们通常说的材料,先后讲了为什么而“累”和怎么样对待“累”的问题,从正反列举了好几个方面。第二段先要求你必须联系你的实际谈,后面的三个问号提示你可采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的写法。第三段提出的6点要求,是作文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万不可疏忽了。 现在话题作文中所设的话题,“累”也好,还是其他,仅是一个词语,最多也只是一个联合词组,在议论文中充其量只是论题而已。考生由这个话题进而升华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所依据的便是题中的那些材料。一个好的作文题中没有一句废话。最佳论点产生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就这个题目提供的材料而言,我以为最佳角度应该是:我因执着地追求××而累,但我虽累而乐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 我们还经常见到这样的作文题,说它提供的材料作文时你可用也可不用,一时间让考生们无所适从。是的,以往曾出现照抄材料的倾向,那是不足取的。然而也大不必有因为用了材料而被阅卷老师视为你材料匮乏的忧虑。在我看来,对付如今的话题作文,这材料必须用,且以使用为上策,尤其对于作文水平尚处于中下水平的广大考生。 那么,该怎样科学地使用这些材料呢?一般说来,材料的使用在作文中主要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用于审题立意,体现在文题与首段对材料的简述中。虽然眼下作文文题自选,但考生通常所作的还是议论性的散文。为增加作文的透明度,提倡拟论点型的文题,而首段作为引论,也应以简述文题提供的材料然后以此提出论点为宜。否则,对于大多数写作手法还不高明的考生,很可能会有离题之嫌。当然,材料绝对不可全部照抄,你只需有选择地简述,简述的目的也只是为引出论点。就上面的作文题,有一篇《以累为乐》的高分作文,首段是这样写的。 有所欲便有所求,有所求便会有所累,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累。有人累得慌,有人却累得快乐。以累为乐者在追求之路上能走得很远,而天天喊累者往往举步维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累,还是乐观旷达一点为好。 二是可将材料作第一论据,宜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即在本论的第一段作具体论述。如果说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只是为了引出论点,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那末,你在这一段所作的如何由材料得出论点过程的阐述,则是在以材料为论据作着“为什么”的有力论证。那些以故事作材料的作文题,此处的论述不可或缺。 三是还需将这个材料在文中尤其在篇末用于点题和呼应。这一举措,无疑优化了文章的结构,更是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整体印象,不失为获取高分的上等策略。 有一个以“心事与差事”为话题的作文题,说的是著名画家达芬奇30多岁时倾尽了自己的所有力量为某修道院的一个饭厅画装饰画的事,“一个无足轻重的活”500年后才被人们发现,便是名画《最后的晚餐》。一考生作这篇作文时,用下面这句话收束全文:“我们若能像达芬奇那样,做每一件事都能倾尽力量,认真对待,那么,我们的人生晚餐必然丰盛。”篇末如此点题呼应实在高明,据说阅卷老师因此还给这篇作文打了一个颇为丰厚的分数。 如此说来,我们真还得增强话题作文的材料意识呢! ◆示例/话题作文“反对”导写 一、题目: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后,有外国记者问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教授:“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潘教授回答:“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请以“反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二、话题分析: 首先要弄清楚话题的内涵。什么是反对?反对就是不赞成,不同意。可向自己提一些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反对?反对好不好?生活要不要反对?如何去反对不良现象?如何对待别人的反对?你有没有反对的经历?你会不会反对?你是否能区分善意的反对和恶意的反对?……在一连串的发问后,自己的思维不再闭塞,这时可选择自己有材料可写、有深意可挖的一个角度去构思。 三、话题作文可选择角度: 1、做敢于反对的人。生活中总有丑陋的现象,总有不正之风,总有陈旧的观念,这时就要求我们敢于去反对。要创新就要有反对,要发展就要有反对,反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这个角度能体现出创新时代的风貌,应该可以写出顺应时代需要的好文章。 2、勇于面对别人的反对。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要随时准备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麻烦,其中有一点就是别人的反对。没有一个时代的改革不遭遇阻力,我们要勇敢地迎接挑战,直面别人的反对。在别人的反对面前不退缩,逆流而上。 3、善待反对你的人。别人的反对有很多种情况,有的善意的,有的是恶意的,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当别人为了把事情办好而反对你时,你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认为别人反对你就是和你过不去。即使别人的反对意见并不正确,也应该以一颗包容之心去对待。 4、感谢反对你的人。在话题中,潘教授说反对者功劳最大,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也应该可以写出较有新意的文章。潘教授为什么这样说?难道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领导者、设计者、施工者以及库区的老百姓功劳就不大?这些又是怎样的反对者呢?反对者有没有道理,我们从他们的反对中得到了什么?越往下思考,深层的意蕴就显示出来了。 四、考场失误列举: 考场作文中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类:第一类是严重偏题离题。第二类是认识肤浅。第三类是思路闭塞。第四类是浅尝辄止。第五类是材料匮乏。
一、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2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再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②多角度原则
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③明限制原则
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④倾向性原则
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二、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如何快速审准题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
审题方法:找关键词句法。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材料: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馐枪畔@拔叭搜抢锸慷嗟玫贸龅慕崧邸l炀煲澹嗣亲鸱盍?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把嘧樱阍诤未υ蕉俊保⒔笤谘嘧拥耐壬稀5诙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牧先斡玫秸飧龃视铮昂闷嫘氖顾戳艘徽胖教酢保靶车暮闷媸挂桓霰恍欧盍?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