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作文写作
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市区龙眠河上.桥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桥西头第一孔用麻石砌拱券,其它四孔用巨型长方条石铺砌,呈方形.桥的迎水面设尖形分水墩,今西头第一垛分水墩不存.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印证着老桥的古朴与沧桑.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当地民风淳朴,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
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日后另行撰文介绍)的祖先.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清初桥基渐圯,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邬汝楫复修,延邑人、内阁中书陈焯作《桐城县重造东门桥记》勒石立碑(今不存).
康熙四年(1665年),改建木桥,七年(1668年)知县胡必选加以修葺,构造坚实,往来称便,一度更名为“子来桥”.时人韩胪有诗云:“朱栏照水赤,白石凌波苍.履桥若平地,车驱骑连行.”纪其盛况.
乾隆初,毁于洪,大学士张廷玉,捐金数万,重建石桥,两岸俱有桥亭.邑人德之,更名为“良弼桥”,取清世宗皇帝赐书匾额“调梅良弼”之意.邑生姚兴泉词云:“桐城好,桥跨大河滨,捐俸经营赖良弼,筑堤防御有恭人,七省是通津”.
嘉庆五年(1801年),桥毁于山洪.二十年(1815年),知县吕荣易建木桥.咸丰年间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2,洪圯桥亭,复遭兵燹.
同治三年(1863年),知县薛元启筹款再建石桥.九年(1870年)又加修葺,后因年深日久,洪水冲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行修复.
1984年,桐城县人民政府,拨款修整桥垛,更换桥栏和及少数桥梁.1985年9月,县人民政府公布“紫来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政府再次修缮紫来桥.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桥,而我最清楚也最喜欢的桥,就是独木桥、石板桥、跨江大桥和立交桥了。 古时候,人们过着安逸的生活。那时候还没发明桥呢,人们过河就骑在一根木头之类的东西上,用手划水过河,久而久之,人们开始觉得不便了,于是,他们把参天大树砍倒,横在两岸之间,踩着它过河,这不但让交通更加便利,而且也充分展示出古代人民的智慧啊! 但是仅仅有独木桥可不行,因为独木桥太容易断裂了,而且还容易因失足而摔下去导致7a64e59b9ee7ad94330伤亡,因此,聪明的人们又发明用石头堆积起来,拱成一座桥,而这种桥远比独木桥更结实,更宽大,但仅这样就够了吗?潮水的压力会把它压垮的,于是人们又在桥底下挖了几个小桥洞,中间挖一个大桥洞,这样,再大的压力也不会把它压垮了,你说,中国人聪不聪明啊? 日子久了,人们发现石拱桥还是不够结实,水滴石穿嘛,如果水过大还是会影响桥的安全的,于是,近现代人合理运用人们发明的各式各样的机器,到了现代,人们开始做横跨江河的大桥了,人们先把一个空心大柱子放到土里,再把柱子内的土、水都取出来,最后往空心柱里浇灌钢筋混凝土,接着再做几个桥墩,最后做桥面,就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跨江大桥完工了! 为了交通的便利,人们又在陆地上建起立交桥来,这样我们的出行就更通畅了!